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这是李白早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写得色彩鲜明,意境悠然,而又感情浓郁,语言工整。青年时代的李白,就显露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才华,确是令人赞叹不已的。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四川绵州彰明县北三十里。李白一家从碎叶迁居四川后就住在彰明县的青莲乡,他从小就是在那里长大的。据云开元初他十八、九岁时就在那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从那时开始,他就十分喜爱道术,经常和道士来往、交游。这一次他又去拜访一位道士,可是很失望,那位道士外出了,而且竟没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了,使得李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首诗就这样融情入景,不仅给我们描画出了深山之中道士居处的景色,还可以从中看出李白急于要见道士的心情以及他和道士的来往与交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这开头两句就已经写得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山,是自不待言的,题目上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水,却是潺潺地流着,并且夹杂着阵阵犬吠声。当作者一个人在山中行走时,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幽静,因此,水声,犬吠声就显得更清晰,这是作者所闻。“桃花带露浓”是作者所见。盛开的桃花上面还带着夜晚的露水,更显得浓艳可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访戴天山道士的时令是春天——桃花正盛开着,时间是早晨——桃花上的露水还没有被太阳晒干呢!而此时作者的心情呢,应该是很欢快的,他听着水流声夹杂着犬吠声,看着山路两旁盛开着的山桃花,花上面还含着露水。这时的脚步,该是十分轻盈的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这两句已经暗合诗题中“不遇”之意了。走进密林深处,时时可以见到鹿儿奔窜。鹿是胆子很小的动物,看见人就要跑的。时时见到鹿,就反衬出见不到人。环境可算是幽静的了,可是连要寻访的对象都找不到,多少总有几分失望吧?走到溪边,时已中午,可还听不到钟声,足见道士确实是外出了,否则,在幽静的山谷里,听到宏亮清脆的钟声和它的回响,该是多美啊!“溪午不闻钟”,还说明时间已经到了中午。从早晨太阳还未把桃花上的露水晒干走到现在已经中午,这半天的旅程,诗人该是很累了吧,可是偏偏又“不遇”,不能与知己促膝谈心,坐而论道,这一趟可算是白走了!
但也并非如此。至少可以欣赏一下道士所居之处的静密幽美的风景吧。“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就是作者在没有遇到道士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那野生的竹子冲破了青色的云气,那飞动的泉水,从碧绿的山峰上直挂下来。前一句写近景。因为竹子长的地势很高,所以它能冲破周围青色的云气。写竹子长的地势高,实际上也是说道士的居处是很高的。这竹子并非道士所栽,而是“野”生的,更可显出这道士居处的淳朴、古老、自然。这后一句是写远景。“飞泉挂碧峰”是远望所见。“飞泉”,是说这泉水从山上是“飞流直下”的,是动的,有无限生命力的。乍看起来,“飞”和“挂”似乎是矛盾的。“飞”是飞动,而“挂”好象又是静止的。其实,这是矛盾的统一。正因为不停地飞下,所以看起来就象是一匹白练,一动不动地挂在那里——在那碧苍苍的山崖之上。李白曾多次用“挂”字来描写瀑布;“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望庐山瀑布》)等等,因为只有“挂”字,才能最贴切地描绘出如此壮观的景象。道士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自然是喜爱这里的景色的;而诗人也陶醉在这样的景色之中,可见两人的感情、审美观,是相通的,是有着共同的语言的。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是诗人因为急于要找到这位道士,虽然他不在,出去了,可是他到底到哪里去了?去的地方远不远?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可是这一连串的问题,竟无人能够回答——没有谁知道他的去处!这位道士竟有着独来独往的性格,使得诗人“愁倚两三松”,——原来那道观门前还种着两三棵参天长松。这样就使得画面更加鲜明,我们可以想一想:杏黄色的道观,苍松,碧峰,素练似的瀑布,青青的烟霭,红白相间的桃花,这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而活动在这画面上的,是诗人李白,奔走的麋鹿,远处在叫着的狗,这一切又显得十分亲切。而最使人感动的却是它所反映出的李白和道士的友情。情与景的交融,到得如此地步,确实是十分不易的了。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刘昭禹的话说:“五律一首,如四十贤人,其中着一屠沽儿不得。”确实如此。这首五言律诗,四十个字,哪一个都不能变易,都对整首诗起着一定的作用,确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