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汁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空。
唐代诗人,大都敢于在诗中表现自我,塑造自我,大诗人李白尤为突出。李白放荡不羁的个性、嶙峋直立的傲骨,在他的诗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庐》诗一开头,就用六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狂傲不驯,敢于嘲笑孔子的狂人;是一个风度潇洒,超凡脱俗的仙翁;又是个寄情山水,追逐仙踪的逸士。诗人自我描绘的这一形象,明确地表达了诗人鄙弃儒家,对现实极端不满;欣羡黄老,希求摆脱世情,在名山大川中寻仙访道以求安逸的出世思想。“一生好入名山游”,既是诗人这一思想的写照,又自然地引出对庐山的描绘。
诗中的庐山风景画,有鸟瞰的全景图:“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了了几笔,便画出了庐山重峦叠嶂的气势、绚丽明快的色彩。有庐山的代表景观的勾勒和烘染:石门山(“金阙”)的高峰,三石梁、香炉山的瀑布以及众多的崇崖峻岭。这些景观,无不被诗人描写得绘形绘声、充满活力,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这些描写,又把无际的天空拿来作庐山的背景,并在背景上点缀出翠影、红霞和朝日。还用茫茫大江上飘动的万里黄云,九道白波涌起的如山巨浪作庐山的近景。这样,在廖廓的天宇下,在大江的衬托中,一幅庐山风景图就完成了。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诗人用激越昂奋的诗句描绘庐山的壮美之后,突然感情一宕,用上面四句平缓而又极为抒情的笔调,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人这里用了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故事,一方面说自己游庐山,如同当年谢灵运一样,“攀崖照石镜”,心情很好;一方面又看到谢灵运当年走过的地方已是满布青苔,因而产生人生无常、盛世难再的感慨。须知,李白少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可是,奋斗一生,屡遭挫折,终究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刚刚又遭永王璘事件的不幸,险些丢了性命,怎能不令诗人感慨万千! 所以,当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诗时,才会发现这四句诗的情调才是全诗的基调,这四句诗的节奏才是全诗的主旋律,这四句诗才是本诗的诗眼!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体会到诗人无论是在塑造自我形象时,还是描绘庐山景物时,他那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留连;他那对现实的积怨中,包含着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他把自己写得多么狂傲也掩饰不住心中隐约的痛楚。因而,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是极深沉、极复杂的。
诗人在塑造自己的形象时,采用了惯用的浪漫、夸张、超现实的手法。他哪里会有仙人用的“绿玉杖”呢?又哪里去搞到什么“还丹”可服呢?也不会“遥见仙人彩云里”,当然,也不会和神仙相约,更不可能把“卢敖”接去“游太清”。但是,这种写法并不使读者觉得荒唐,恰恰相反,由于诗人用这种手法突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鲜明。
诗人的语言技巧更是十分高明的。如在描写庐山风景时,选用了“前开”、“倒挂”、“相望”、“凌苍苍”等动感极强的词语,不仅把庐山描绘得有声有色,充满朝气,充满灵性,而且意境开阔,气势磅礴,给人以雄伟奇丽的美感。诗的韵律也是随诗情意境的变化而跌宕起伏。全诗由徐缓而昂扬而高亢;由高亢而急促,最终又悠扬舒展,不绝如缕,令人心往神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