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记梦游仙诗。诗人二入长安后,遭权贵排挤,于天宝三载(744年)出翰林回山东。第二年,将由东鲁南游越中(浙江省一带)前夕,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作为告别东鲁朋友的纪念,《河岳英录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的开篇即否认了瀛洲仙岛的存在。李白对素以灵秀著称的浙东山水向往已久,诗中借助于想象和夸张,描绘出天姥山奇绝壮观的景象:山间的云霞忽明忽暗,遮遮掩掩,看得不甚真切;山势嵯峨,高峻入云,使得我国其它名山大川,及高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都要仰慕它的峻拔,拜倒在它的足下。在诗人心目中,天姥山是被神化了的人间仙境,虚无飘渺,神奇莫测。于是,诗人进入了梦乡,开始神游天姥仙境。皓月当空,他如仙人般从镜湖上飞渡而过,直至谢灵运游天姥山时曾歇宿过的地方——剡溪。然后穿上谢公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沿高峻入云的山路攀缘而上。诗人登山途中的见闻惝惚迷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诗人青年时期热衷于山水之乐;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栋梁之材,天宝元年八月,忽奉诏入京,本以为可以实现其辅佐天子的宏愿了,行前在《别儿童入京》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事实证明,他既不会被玄宗皇帝器重,更不能免遭群小的谗谤。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山”,天宝四载回山东后就大病了一场。这段梦境,投有李白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的阴影,反映了他迷惘于“出世”与“入世”间的心理矛盾,诗人正在有山花及熊咆龙吟的深林和层巅中行进时,目睹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电闪雷鸣崩摧了丘峦,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深不可测的天空中,日月照耀着神仙所居的宫阙。忽见天上的群仙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鸟为之驾车,浩浩荡荡从天而降,奔赴仙人盛会来了。诗人挥洒狂放、飘逸的文笔,描绘出何等奇谲壮观的场面,充分显示出大诗人李白想象力的卓越非凡。这段梦境看似写仙人世界,实则是对诗人二入长安后,三年空虚、颓伤宫廷生活的隐晦曲折的反映,抒发了诗人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愤情怀。倏忽间,梦境消逝,方才的仙人世界也随之而“烟消云散”,唯有身边的寒床冷席伴着诗人倘怳不安的魂魄。联想到几十年来所走的人生道路,是那么曲折、坎坷,诗人心中不禁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深沉感叹。此时此刻,可以慰藉诗人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既然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一时难以实现,诗人便又寄情于山水,向往着能跨上传说中仙人的坐骑,去名山大川访仙求道。结尾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诗人不甘趋炎附势,愿傲骨长存。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收拢了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首诗蕴含丰富,情调基本上是积极乐观的,但也杂有追求个人功名富贵、宣扬虚无颓废人生观的消极成分。意境雄奇、惝恍迷离,富有朦胧美。诗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式自由多变,错落有致。艺术手法新奇而富有表现力,除了诗人常用的“比兴言志”以外,还大量地运用了想象、夸张、象征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寓情于物象之中,在强烈地抒发主观感情的同时,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