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
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尽由源深。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其时诗人正在滁州,自号 “醉翁”,正如诗人自己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当时诗人已41岁,步入了不惑之年,对人生道理也悟出了几分。此诗表面上是赠给无为道士,赞誉其弹琴技艺的作品,实际上寓含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观,含有诗人步入禅境,由听琴思及人生哲理的体会。
开首两句,“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总体描述无为道士之弹琴技艺。“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尽由源深”两句,用比喻手法表现琴声流畅悠扬,而 “泻之不尽由源深” 已不是描述琴声,却是写自己的感慨了。五、六句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写诗人听琴时的思考。弹琴虽是用手指弹,但却表现了弹者的心意; 听琴者虽然是用耳朵去听,但主要的是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极为简明的道理,诗人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自有他的用意。世间哪一件事件不是这样呢?!只有透过表象,去体味、领悟其实质,才是根本所在。最后两句,“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是诗人对人生看法的直接表露。只要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世间的一切都可以丢弃不顾的。这是典型的佛教思想。佛家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佛徒步入空门的先决条件就是得到精神上的纯净愉悦。在中国古代,处于进与退、仕与隐矛盾中痛苦徘徊的文人们,常常从佛家经典中接受一些东西,以得到精神上的慰籍和短暂的解脱。欧阳修在本诗中所表现的人生观,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
这首诗是欣赏音乐的诗。而通常这类诗歌,都以欣赏者的审美判断为主,或侧重于表达欣赏者的共鸣,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 《琵琶行》、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等描述音乐的名篇佳作,无不例外。也就是说,创作这类诗歌皆以情为主。而欧阳修的这首诗,却以言理为主,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独具特色。这是诗人以禅心去观照一切事物的结果,在欣赏音乐之中亦能悟出人生哲理,这是诗人自身的原因,这是一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弹琴者亦是一个参禅悟道者,其所弹奏的音乐当然蕴含无限的禅意,这自然给诗人以启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