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霍然
一棹仓黄返故乡, 纷纷问讯满邻墙。
难宽阿母灯前意, 亲解儿衣抚箭疮。
贝青乔
这首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诗后有文说:“五月八日,英夷由乍浦北犯吴淞口。……于是苏省大震,纷纷迁避。土寇乘机抢夺,苏抚程矞采出示严禁,不能止。仆在绍兴闻之,不能无内顾忧,星夜驰归”,绝句所记即此时事。
首句以白描起笔,活画出作者战乱探家的不安情态。棹是船的代称。作者取水路由绍兴返苏州,故曰“一棹”。仓黄,同仓皇、仓惶,匆忙、慌张之意。《抱朴子·正郭》:“仓皇不定。”作者在绍兴奕经军幕,得知苏省不安,连夜乘船返回故乡,慌乱之情,溢于言表。次句由己及人,写故乡亲友纷纷前来打听战争消息,来人挤满了邻居之墙。作者到家之时,“家人已束装欲他徙。仆以‘夷船重大,万万不能深入内河’阻止之,然而亲友中城迁于乡、乡迁于城者,十有四五也。彼盖有见于督抚以下等官皆令其眷属避去,宜以余言为不足信耳。”那是怎样的一种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情形呵,此句一个“满”字,写出杜甫《羌村》“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之情味。只是鸦片战争时期江浙地区的兵燹之害,较之安史之乱给唐人造成的损失更为深重。此诗较之杜诗,也更多了一层惶惶不安之意。三句亦仿杜诗,不过这次不是“夜阑更秉烛”的妻子,而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较之杜诗更牵动人心。“难宽”二字,读之令人酸鼻。结句引向高峰,揭出全诗审美注意的聚焦点。作者文中提到“仆左衣袖曾在骆驼桥受一火箭,故诗中及之。”如今慈母亲自解开儿子的衣服,用手抚摸着这一鸦片战争中留下的箭疮,怎能不泪如雨下!慈母之心,其情可悯,泪雨滂沱,感人肺肝。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有无限意犹未尽之感。
国破家何在。要使赤县神州亿万慈母免流痛儿之泪,只有勇拒外来侵略者,告慰天下慈母俱欢颜!这就是这首七绝留给读者的启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