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吊鉴湖秋女士》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吴锦

饮刃匆匆别鉴湖, 秋风秋雨血模糊。

填平沧海怜精卫, 啼断空山泣鹧鸪。

马革裹尸原不负, 蛾眉短命竟何如!

凭君莫把沉冤说, 十日扬州抵得无?

漫说天飞六月霜, 珠沉玉碎不须伤。

已拚侠骨成孤注, 赢得英名震万方。

碧血摧残酬祖国, 怒潮呜咽怨钱塘。

于祠岳庙中间路, 留取荒坟葬女郎。

柳亚子

1907年,神州大地风雷激荡,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的武装起义彼伏此起,呈现一片星火燎原之势。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清王朝举起屠刀,大肆镇压,残酷杀戮。2月,许雪秋于潮州起义失败。4月,钦州抗捐起义失败。5月,余继成等于潮州黄冈起义失败。6月,邓子瑜等于惠州七女湖起义失败。7月,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株连秋瑾,秋瑾就义绍兴。柳亚子面对志士的鲜血,满怀革命义愤,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战斗诗篇,《吊鉴湖秋女士》即为其中之一。诗共四首,此处选其三、其四,深切悲悼秋瑾之死,热情颂赞秋瑾不朽。

“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风秋雨血模糊。”秋瑾在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绍兴西南有鉴湖,鉴湖成为绍兴别名。秋瑾是绍兴人,因此别署“鉴湖女侠”。她回到绍兴准备起义,仅仅半年时间,即喋血饮刃,诀别人世,告别故乡,何其匆匆!相传秋瑾在狱中留下的绝命词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故用“秋风秋雨”以形容其就义时的凄惨情状。“血模糊”出自杜甫《戏作花卿歌》“子璋髑髅血模糊”诗句。为革命而“愁”的秋瑾倒下去了,“吴山越水两堪哀”。革命者的心是相通的,革命遭挫折,国事如累卵,焉能不愁?这两句诗,有力地揭露了清政府屠杀革命者的狰狞面目和残酷手段。

“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鸪。”烈士已去,而精魂常在。炎帝少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秋瑾虽死,“猛志固常在”。她的革命精神、杀身成仁的意志和毅力,将激起千百万人,用复仇的火焰,扫荡魑魅魍魉。有意思的是,秋瑾曾写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弹词《精卫石》,书没有写完,仅存六回,但寄情精卫,其志可见。诗云“怜精卫”实有所本,十分精切。鹧鸪啼断空山,含意亦很深刻。一是用鹧鸪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痛惜秋瑾之死。二是鹧鸪“飞必南向,虽东西回翔,开翅之始,必先南翥。其志怀南,不徂东也”(《禽经》张华注)。在当时民族民主革命的志士中,常鄙视清政府为“北庭”,以南北喻对立,言南则寓不向满清之意,后来成立南社,“就是反对北庭的标志”(《新南社成立布告》)。用向南不向北的鹧鸪悲啼缅怀先烈,这是属于对革命者的悼念。于此可见用思非常细密。

秋瑾之死,诗人的心情无论如何不能平静。“马革裹尸原不负,蛾眉短命竟何如。”男儿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汉书·马援传》),确实是不负生平的壮举。然而,红颜女子的秋瑾,在人间只生活了短暂的三十二年,壮志未酬,竟然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痛心还在于,秋瑾之死固是沉冤,但还应记得清初入关攻陷扬州屠城十天的惨剧。意在表明历史上还有更多的人被杀害。现实与历史相联系,新仇旧恨溢满胸膛。一边是凶残面目,遗臭万年,一边是崇高形象,流芳百世。

次首“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相传“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见《论衡·感虚篇》)。唐代张说《狱箴》云:“匹夫结冤,六月飞霜。”“六月飞霜”成为冤狱的代称。黄庭坚悼秦观的《千秋岁》词:“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此以珠沉玉碎喻秋瑾成仁。用“漫说”“不须伤”是作为组诗,承上而下,为之一转,由悲悼而礼赞。“已拚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铮铮侠骨,孤注一掷,杀身成仁,英名远扬。秋瑾早就决心献身祖国,“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赠蒋鹿珊先生言志》)。她终于将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革命事业,“碧血摧残酬祖国”。“苌弘死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庄子·外物》)。忠贞之士的碧血,长留人间,促人猛醒,催人奋起。她的死,万方震动,惊天动地。“怒潮呜咽怨钱塘”,那滔滔的钱塘江潮,呜咽怒号,为之悲泣。相传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死后,投于钱塘江中。子胥恚恨在心,驱水为波涛,以溺杀人。怒潮代指革命人民的愤恨感情。这也表达了诗人的愤怒,同仇敌忾,要为革命先烈伸张正义。

对烈士的微薄安慰,应是遵照她的遗愿,安葬在西子湖畔。“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这里可与于谦祠、岳飞庙相邻,千古流芳。明代于谦,曾经击退蒙古瓦刺部的进攻,结果含冤被杀。他的名言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石灰吟》)。宋代岳飞坚决抗金,战功卓著,却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他的志愿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秋瑾一生清白、赍志而殁,与他们青山为邻,相得益彰。由于清政府的阻挠,屡经波折,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秋瑾才归葬西湖西泠桥畔。

这两首诗作为悲悼之作颇有特色,内容是哀伤爱国的革命志士,而且是绝无仅有的新女性。在艺术上,力求生动形象,避免直陈其事。诗亦有沉郁顿挫之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