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然《咄咄吟(其三)》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霍然

阿父雄心老未灰, 酒酣犹是梦龙堆。

呼儿一剑亲相付, 要溅楼兰颈血回!

贝青乔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二月,清廷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率军赴浙江抗击英国侵略军。作者贝青乔之父激于爱国热情,鼓励亲儿自往投军。这首诗就是感于此事而作。

一、二两句着墨不多,即勾勒出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爱国老人的形象。“阿父”即作者贝青乔之父,“雄心”乃爱国者共有之心,似与常人并无差异。然此公雄心“老”而“未灰”,即见出其难能可贵。诗后原有小文,述作诗缘由:“家大人喜谈兵。曾在宫保卢坤幕中,当公平定逆回张格尔……之乱,不得亲在行间,尝引以为憾。”嘉庆二十五年(1820),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在英国支持下由浩罕(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东部)侵入新疆,煽起南疆西四城叛乱,道光七年(1827)被平定。作者之父未能亲身参加平叛,心中常引为憾事。此处一个“犹”字,写出老人每当酒酣耳热之后,梦魂还要飞到前线奋勇杀敌,报国雄心何其壮也!龙堆,即白龙堆,沙漠名。在新疆以东,天山南路。《汉书·匈奴传》载扬雄谏书有“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之句。此处以龙堆代指抗敌前线。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作者自往投军的爱国行动,乃是在其老父的家庭影响下促成。三、四两句纯用白描,以爱国老人送子杀敌这崇高行为的本身打动读者。原作附记云:“及英夷滋扰闽浙,仆尝作《杂歌九章》以寄慨。家大人见之,谓‘儿有敌忾之志,儿何弗从军也?’仆遂诣军门投效。濒行时,授儿一剑,并作诗相勖,有‘不斩楼兰莫便回’之句。”金石之言,落地有声。三句写阿父授剑之举,无须多加形容修饰之词,即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呼”、“亲”二字,有历历如见、呼之欲出之妙。四句的钢铁誓言,更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深情。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地处西域通道上。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楼兰阻挡道路,遮杀汉使臣。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历代诗人一直用楼兰代指外敌,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就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的名句。作者父子的诗歌,皆从王昌龄诗生发而致。楼兰,在这里代指侵入我国的英国侵略军。爱子投军之前,老父以剑、诗相付,勉以杀敌报国,此情此景,可感天地而泣鬼神矣!赤县神州象这样雄心未灰的爱国老人和同仇敌忾的爱国家庭有成千上万,若用之以道,列强谁能凌辱!然而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终致鸦片战争败绩,令无数热血男儿抱恨终天。

此诗虽小,格调却高,音韵铿锵,气骨不凡。诗中阿父年迈不忘杀敌的报国之心,令人过目难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