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凡礼
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汪元量
此词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被押赴大都(今北京市)途中。
上片首句乃本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唐乐曲名,传自西域。安禄山的兵杀向长安,使得唐玄宗的内宫慌做一团,搅乱了正常的歌舞秩序。据乐史《太真外传》,第二句所云的海棠亭就是沉香亭,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游乐的地方。作者借唐人事写元兵入杭后在宋内宫所引起的震动。宋内宫演奏霓裳曲是事实,作者在《失调名》中,就有“奏霓裳初遍”之句。天宝历史又在德祐重演。宋代统治者的歌舞游乐招致了灭亡。在这个时刻,内宫的人们窃窃议论着自己的命运,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消息,惶惶不可终日,“多风雨”形象地写出了这点。元人命宋三宫和宫人北去,“歌阑”三句写的就是离别宴席上的情景。“玉”、“金”指妃嫔,因为她们在宫中地位比较地高贵。当告别的歌声将要唱完、酒已饮罢宴席即将结束的时刻,妃嫔们失声痛哭,她们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迎接她们的不知道是怎样的艰难和困苦。
她们被押赴北方了。“驼背”三句写路途情况。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有“马头金匼匝(kēzō:周旋、环绕),驼背锦模糊”之句,“驼背”二句本此。日日夜夜监视、押送她们的就是这样装束的元兵。她们是囚犯,没有了自由。“自都门”四句写水行。“龙艘锦缆”是说为皇帝专门建造的有龙的图饰或装饰的特别豪华的船。这里是指宋恭帝所坐的船。根据当时情况,元代统治者不可能那样优待宋恭帝。“龙艘锦缆”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汪元量是宋的臣民,宋恭帝是他心目中真正的主子,仍然是无上的、神圣的。根据《宋史》、《元史》,恭帝离开杭州是三月初十日。五月初二日,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距大都相当远的上都,这一年闰三月。估计舟行淮河是三月底或闰三月初,其时正是暮春。把这几句联起来,意思是:宋恭帝所坐的船,把春载走了,与季节正合,写的是实情。是怎样载走的呢?作者拈去了一个“空”字,什么也没有留下。留下的是一片空虚,一片空白,无边怅惘。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感伤和依恋。
下片继续就淮河舟中写。“目断”六句写舟头四望。首先尽着目力所及望东南,那是故国的所在。作者在“东南”之下说到“半壁”(半边),与下面说到“长淮”时,用词不同。由于战乱,作者不大可能了解到广大东南地区的确切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地区未必都投降了元人。作者系念着那里,那里是希望的所在。把目光收回,望着眼前的千里长淮,作者慨叹,这里已经不是我们的土地。就在此不久以前,一些爱国将领还在这里进行殊死的斗争,后来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已”字隐隐约约地透漏了这一点。向北望去,作者仿佛看到了那遥远的、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的受降城,那里的枯草和霜一样白,包括自己在内所有被俘人员,都将到那里去,想到这,不由得“凄凉酸楚”起来。“粉阵”句写大批被俘女子,现在是夜深人静,她们入睡了,她们不分高低贵贱,都睡在一起,因为她们都是元帝国的“臣妾”。在作者看来,元统治者这样做,是对宋代尊严的肆意践踏,这就刺伤了他的心。也有没有睡的,她(或她们)拿起琴来,抒发心中的哀怨,琴声透过水面,传到作者耳中。于是,他对着一点渔灯,搦(nuò握)起笔来,把琴中的话记录下来,谱成曲子。作者写此曲,抒发了宫人的心声,是代宫人立言,而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羁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