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南戏剧本。明初无名氏作品。全称《刘志远白兔记》,简称《刘志远》或《白兔记》。取材于宋元时期《新编五代史评话》和金人《刘志远诸宫调》(今存残本)而加以改编,演唱刘志远(后汉高祖)和其妻李三娘的故事。内容是:刘志远因家贫为李文奎做长工,李见他相貌不凡,断定他日后会发迹,便将女儿三娘许配给他。文奎死后,其子洪一夫妇虐待志远夫妇,志远被迫投军,因武艺高强受赘于岳节度使家,又因军功升九州安抚使。三娘在家备受磨难,在磨房中产子,以牙咬脐,遂名咬脐郎。洪一夫妻想谋害这个孩子,为邻人救出送给志远。16年后,咬脐郎射猎,追踪白兔,在井边与母亲相会,全家得以团圆。《白兔记》在艺术上富有民间文艺的特色,文字质朴,刻画人物、编排情节生动自然。剧本通过三娘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古代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剧中对李洪一夫妻嫌贫爱富、暴虐无情的卑劣行径也进行了无情鞭挞。关于刘志远的描写,则流露出宿命论和封建迷信思想,是作品的糟粕。《白兔记》产生以来,久演不衰,昆曲、川剧、湘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至今尚能演出全本或单折。
《白兔记》的刊本,主要有成化本,题为《新编刘志远还乡白兔记》(1967年上海嘉定出土,见《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1973年上海文管会、博物馆影印本);万历富春堂本,题为《新刻出象音注刘志远白兔记》;崇祯汲古阁《六十种曲》本,题为《白免记》。三本均经明人修改,故事情节大致相同。郑振铎处藏有莲勺庐钞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山大学中文系校本;1988年宝文堂书店出版俞海宜《白兔记简注》。另有1980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暖红室汇刻传奇荆刘拜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