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赵宽
减字木兰花·姚江阻雨
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姚江,在浙江东部,为甬江支流。词人在萧瑟苍茫的秋天阻雨江上,心境寂寥。此词即从描写秋景的角度,表达了他的羁旅愁思。
“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开篇两句,从雨前入手。舟行江上,忽然天气变化,冷风吹着江水,卷起微小的波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去,犹如片片银色的鱼鳞。天色越来越阴沉,终于酿造了一场秋雨。“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两句一方面承上文,由“风”入“雨”,呈现出合乎自然的递进关系;另一方面又呼应题目,点明“阻雨”。白雨一片,莽莽苍苍,笼罩在江面上,显得非常迷蒙。不说白雨横江,而说“横秋”,是因为“秋”字具有特定的苍茫冷寂的氛围。赏读诗词,见到这类字眼,当领会其意蕴。“动客舟”,是说作者面对阻雨中的萧条秋色,为之动容,心中产生了漂泊他乡的羁愁。秋雨中苍凉寥落的景象,与词人此时的客中况味互为表里,浑然一体,完全融合。全词只有上片末句略点羁愁,其余都是以景语来渲染客子的情感,颇为委婉含蓄。
换头从题中“阻雨”二字立意。为茫茫秋雨所阻隔,客子只好泊船靠岸。凄风苦雨,已经使客中之人百感交集,难以为怀,何况现在还要滞留江畔,其心境的愁苦寂寞,更不言而喻。下文变化角度,从江上风雨转而描写岸上的秋景。“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两句由听觉写到视觉。远处传来稀稀疏疏的钟声,它究竟来自何方?原来是从前面村庄那一片黄叶树林里传过来的。这钟声,很疏落清寂;这黄叶树林,又很萧瑟苍凉。所见所闻,在在引起客子漂泊他乡的惆怅之感。“黄叶树”云云,化用唐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宋苏轼“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二)诗意,不仅是刻画眼前之景,而且是由这钟声、黄叶、村落,想到了远方的家乡,饱含着深厚的乡思。“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末二句由“前村”推进一步,写得更加具体。村落里的一座茅屋,不知主人是谁。小径荒芜,没有人来往经过,只有横斜的野菊,独自在小路旁凄然地开着寂寞的花朵。虽是赏菊的时节,却无人光顾。如同上两句一样,这二句不仅通过写景传达了客子的心境,而且这茅屋荒径野菊的寂寥景象,其实就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园的荒凉情景,是他滞留在外,怀乡感情的一种特殊表现。一副笔墨,实兼两种妙用。下片凡两用问句,前二句自问自答,后二句只问不答,运笔灵活,颇见变化错综之妙。比起上片只写秋光萧瑟,表露客子旅怀,下片意蕴更为曲折深厚。深沉的乡思,对因阻雨而产生的凄清寂寞的羁愁,起到了向更深层次挖掘的作用。全词的内容极其简单,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层折多变,韵味悠长,玩索不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