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金)元好问

清平乐·太山上作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据元好问《东游略记》自述,他游泰山在蒙古太宗八年(1236)三月,此时已经移居冠氏(今山东冠县)。自金天兴二年(1233)初夏,蒙古军攻陷汴京,元好问被拘管至聊城,年馀始得宽,虽亦曾出行济南,但终以这次登攀海岱名岳,尽览自然人文奇观最足畅怀,可一扫胸中数年积闷,真正体味到宇宙的宏廓与心物交汇、天人合一的自由感。凡此等等,在这首小词里都得到相当充分的展现。

开端即直赴“泰山上作”的本题,揭出绝顶放眼纵目的情境。万里江山,辉映着无尽残阳,那气象自然是雄浑阔大的,色调想也是缤纷灿烂的;一个“舒”字,则点明客观景象在人心头触发的主观感应。“落落”兼及物我,以示豁朗高远。这句乍看似乎是承首句而下,实际上贯注通篇,颇有挈领提纲之妙。总之,一、二两句勾绘出一幅视角图画,三、四两句便转向听觉印象的描述,但它仍然由“清眺”派生出。俯观山势,只见涧壑纵横交错,而劲风怒吹,犹如千万穴窍呼号,尽流入长松林里,化作松涛悲啸,撼人心魄。按此处化用《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句意,“悲”字更涂染着浓重的情绪色彩,意谓悲慨、悲凉。

上片分从见、闻两个角度写景,下片则因景生情,直接抒发自我心态感受。按“井蛙”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醯鸡”语本《庄子·田子方》:“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宋陆佃《埤雅》:“蠓,小虫,似螨乱飞者也,一名醯鸡。”本意在于喻比见识的偏狭浅陋与一己的渺小,词中引以自拟。不过,这里却绝非仅只惯常性地袭用旧典并以示自谦,实际上,是在遥望“瀚海”浩荡、纵观“云涛”连绵之后,确切认识到“日远天高”,面对大自然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因痛悟个人知闻的有限与生命的短促,所吐出的由衷慨叹!然而,元好问究竟属于襟次豁达开朗的隽异之士,故不一味作颓唐哀丧的腐儒语,而是从中受到激扬奋励,将这种带有哲理性的领味跃升到更高远的境界,随之也提高了全词的品格:“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指鸟兽秋天更生的新毛,细小而末锐,常用以谓细微琐屑的事物。那么,高据千峰极顶,“世间”多少纷扰变幻尽入朦胧“醉眼”中,只觉得一时的荣华得失、功名趋竞都是瞬息间事,鄙陋屑碎,何足介意挂齿!此刻,他真是开荡胸怀,直具摩娑青穹、俯仰今古而包容沧桑的豪兴了。

这首登临抒情之作,气象苍凉廓阔,短篇中颇得大开大阖、纵横挥洒以自如的佳境,略近乎元好问的诗风。恰好,他同期正有一首《游泰山》的五古,可供相为比照。“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积苏与累块,分明见九垓。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此段似与上片意境互为表里,而“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则是下片深层涵蕴的表层化和发展补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