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2)。
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注释】
(1)此诗为诗人罢相,被贬崖州途中,走至鬼门关处所写,时年五十五岁。鬼门关:又名桂门关、天门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南,为当时通往雷州半岛、海南岛,交趾(今越南北部)及广西内地各州的必经之地。由于潮湿,瘴气多,很多旅客走至此处,得病死掉,故称“鬼门关”。
(2)“一去—千之”两句:意思是路途遥远,去了难回。
【赏析心得】
德宗建中二年(781)七月,杨炎罢相,十月被贬为崖州司马。在去崖州的路上,德宗追赐他自缢而死。这首诗即为贬赴崖州,赐死之前的流逐途中,路经鬼门关时,有感而作。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首两句是写被贬之地的远和险:一次即万里之遥,千人去了,千人不回,就是说,基本有去无回。“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面对以上所说的贬途遥远,路上艰险,诗人毫不气馁、更不害怕。他问:崖州到底在哪里呢?我要在人人称危的鬼门关活着进去活着出来,然后直奔天涯海角的崖州。
绝句在愁伤幽怨的情绪中,仍寓无畏的倔强之态。面对险峻、无所畏惧,贬地渺渺,勇往直前。真有“鬼门关”前破鬼胆的气魄。由于此诗风格特殊,曾被广为传诵。
诗如其人。杨炎是一个大智大才、大功大过的人。他为皇帝起草的诏令、文辞优美,善于表达皇帝的本意,受到朝野的称赞。他创立的“两税法”实行之后,“天下果利之”。当时全国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加至三千多万贯,征收的税粮,“倍增有余”。对后世,两税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著名政治家,《通典》作者杜佑评价为:“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诚适时之令典,拯蔽之良图”。但他的过错也是很大的,他与奸相元载同为凤翔老乡,陷入朋党之争,为元载政治集团的首要分子,将另一大有贡献的经济改革家刘晏诬陷致死。结果是害人害己,一代能人,就在贬赴天涯、生度鬼门,能去能回的信心满满时,不料另一奸相卢杞唆使德宗追赐自缢,结果五十五岁便死于贬谪途中。他的悲惨故事,值得后人掩卷深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