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九罭之鱼,①   密网撒向河中心,

鳟鲂。②     网着鲜鱼鲂与鳟。

我觏之子,    今个见到心上人,

衮衣绣裳。③   盘绣衣裳一色新。



鸿飞遵渚,④   大雁飞飞沿沙滩,

公归无所,⑤   您要回去道路难,

于女信处。⑥   愿您和我住两晚。



鸿飞遵陆,    大雁飞飞沿高陆,

公归不复,⑦   您要分手难回复,

于女信宿。    愿您和我住两宿。



是以有衮衣兮,⑧ 我得到了这件绣衣哟,

无以我公归兮,⑨ 莫让我的人儿分离哟,

无使我心悲兮。  别使我的心儿伤悲哟。



【注】①九罭(yu):捕小鱼的细孔网。②鳟(zun)、鲂(fang):两种较大的鱼。③衮:通卷。衮衣,这里是指用盘贴工艺绣成的衣服,与“绣裳”并对。《诗经》中衣裳常对举,如“绿衣黄裳”、“黻衣绣裳”,词性皆相当。④遵:沿着。渚(zhu):沙滩。⑤公:敬称。⑥于:同与。女:同汝。信:两宿。⑦复:回来。⑧是以:这里是“于是”的意思。⑨无以:即“毋使”的意思,与下句“无使”同。



这首诗的意思传统的说法认为是攀留周公,近代学者有认为是贵族的留客,有认为是一般的恋歌。比较诸说,后一种说法近乎实际。这首诗用以起兴之物是鱼,据闻一多说,“鱼本是象征廋词,在情歌中男女用以称其对方。”(《风诗类钞》)诗中还有“之子”这样的称谓,“之子”在《诗经》中十数见,绝大多数也是“男女用以称其对方”。而诗中语言的狎昵,正宜为爱情的表达。

本诗以鱼起兴的,兴中有比。本是捕小鱼的网,却意外地捕到了大鱼,以表现“我觏之子”的喜出望外。第二句只两字,并非脱阙,同样句法见《小雅·鱼丽》这显然是诗人的有意为之。读着这两个字,语气自然加重,印象自然加强,“鳟鲂”仿佛特写似的凸现在我们面前。下面的“衮衣绣裳”也是写骤然之间见到“之子”最强烈,最鲜明的印象,而且上面鳟鲂那鲜活、美丽的鳞甲与衮衣绣裳也是映衬。

第一章是写“我觏之子”的欣喜,第二章、第三章就是留宿了。这两章都是以鸿起兴,“鸿雁于飞”象征了“之子于征”也表现了女主人公依依惜别之情。说“公归无所”,并不是说他真的无住所、无处安身,只不过代为设想前途茫茫,找一些留宿的理由罢了。这正如周邦彦词所写的佳人留客情形:“低声问,问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游》)“公归不复”才是真正的担心和忧虑,“别易会难”、“此别何时见也”,这是一忧;“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样的担心也不能说没有。于是这个女子一再要求心上人留下,话语说得既委婉又恳切,自然心上的人是会情通心许的。

末章写她如愿以偿的激动。“是以有衮衣兮”,眼面前就是属于她的穿衮衣绣裳的人儿,叫她惊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这句话似乎是她喊了出来,真是“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唐风·绸缪》)她在尽情消受这巨大的幸福,她生怕这幸福的失去,又接连喊道:“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姚际恒云:“忽入急调,攀留情状如见。”(《诗经通论》)他说的攀留对象与这里所说不同,但他对这种奔迸而出的热烈情感体会是真切的。

本诗以表情见长。前三章的比兴,后一章的直赋,以及句式的变换,都很好地配合了感情的起伏变化。女主公的大胆直率、对爱情的追求及强烈的占有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若喜若欢,姿态煞是横溢”(孙矿《月峯评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