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演教图
金·佚名
纸本水墨白描
纵三四.六厘米
横二○七.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维摩演教”是佛教《维摩诘所说经》中记载的一则故事。维摩也称维摩诘(梵文为Vimalakirti),与释迦牟尼同时,是一个学识渊博、德行高尚而长于辩才的修道者。一次维摩称病,释迦牟尼派遣文殊师利等弟子去看望他。当宾主坐定,维摩身边的天女即把花撒向空中。当花落到来客中舍利弗头上的时候,他便用手去掸花瓣,于是维摩乘机说法,指出佛教看待一切皆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舍利弗去掸花瓣,说明心中有物,凡心未退,最后维摩说法得胜。维摩还主张在家修行同时,仍可享受人间一切,只是在思想上作佛家的修养,自称居士。这一教义很合乎中国士大夫的口味,因此,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曾画维摩诘像,其“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很像当时的士大夫。以后在唐代的佛教壁画中,“维摩变”成为最流行的题材之一,敦煌壁画中就有多铺《维摩变》,《维摩演教图》即是这一佛教传统题材的继承。
维摩演教图
画中右侧坐于榻上的老者即是维摩,他褒衣博带,坦腹露胸,屈膝而坐。面部略示病容,长髯垂胸,双目有神。左手持扇,右手伸出两指,似在侃侃而谈,整个神情动态,显得那么潇洒,不拘形迹。与他相对而坐的是文殊,正襟危坐,双手合十,似在认真的倾听维摩的说话,而神情是那么严肃,体现了他作为释迦代表的身份地位。在他们中间,维摩一侧,一天女体态婀娜,亭亭玉立,左手托花篮,右手拈花正抛向空中;文殊一侧,舍利弗忙不迭地去掸头上、身上的花瓣,情态是那样狼狈。其余的均为听说法的法侣、天女等众,另有两个武士为护法天神。
整个画面气氛热烈,主要人物突出,性格鲜明,尤其是维摩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动作、表情、姿态,无不着眼于表现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长于辩才而又有些高傲自负的长者。与之成对比的,是文殊的端庄、持重、镇定、谦虚。天女的风韵和洒脱,带有某种挑逗性,是维摩的陪衬。舍利弗的失态不能自持,固然是他的道行不高,也是文殊的陪衬,与天女成为对比。画家善于捕捉这些可视的形象,有意识地对比安排,突出了画面的可读性,更加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这幅画的另一突出特点和成功之处,是作者的白描功力,使但凡见过原作的,无不叹为观止。衣纹长带,飘举飞动,流畅遒劲;坐榻香几,刻画精微,不板不滞。如此众多的人物和家什,线条繁复,千笔万笔,无一笔不妥帖。潇洒处,能收能紧;细微处,能展能放。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有这惊人功力的白描技巧,它的作者无疑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画家,所以在画幅后明朝人沈度、王穉登、董其昌等人的题跋,都认定是北宋李公麟的作品,因为李公麟是有名的白描画大师。其实他们几位都是无根据的猜度,真正作者是金国画家马云卿。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收藏有一幅元代王振朋(鹏)画的《维摩不二图》,绢本,横卷白描,与这一幅《维摩演教图》构图布局完全一样而略小。卷后有王振朋自己的题跋,说是根据金马云卿的一个纸绢本临摹。他所说的马云卿画的情况,与这一卷称之为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完全吻合。据此可知《维摩演教图》的真正作者是马云卿而不是李公麟。只是马云卿的名字与事迹在画史上没有记载,无从考据,他很可能是一个民间工匠画家,像这样才华卓绝的中国民间画家,真不知在历史上被湮没了多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