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石壁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天池石壁图

元·黄公望作

绢本浅绛

纵一三九.三厘米

横五七.二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山水画中的“浅绛法”,实际一点说,乃创自元代黄公望,他的《天池石壁》一图,为其范式。“浅绛”是淡设色,以赭石色为主色,亦称“吴装”。此图自识:“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钤两印,右上方题有元柳贯的七古长诗。

对山水画的演变发展,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有“五变”之说,第五变的主角,指的是黄公望和王蒙,而浅绛法为标志之一。

黄公望的山水画有两格:一是皴笔稀疏,水墨为主,笔简意远,以笔见胜(如《富春山居图》);另一是构图比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绛色彩,其特征如清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1987年江苏美术出版社《黄公望研究文集·“大痴又一变”略论》)《天池石壁图》属于后一格。

苏州的山,游人往往只知虎丘、灵岩、天平,而不大知晓有天池山,这些山都在苏州城西二十余里的吴县(今苏州吴中区、相城区)境内,天池山和灵岩山、天平山一脉相连,峰巅矗立巨石,远望巧若莲花,人称华山。华山彼面,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名日“天池”,故山之这一面,称为“天池山”。

天池石壁图

黄公望以“图繁笔简”来经营构图,乃以离天池山稍远之丘陵溪涧地区起笔,迂回曲折地画近处山麓,图下左角长松高立,杂木丰茂,村落聚散在溪边涧畔,有径蜿蜒,可通往山间。图幅正中,层峦叠嶂,山石大小相间,大岩块、小矾石、宽高坡、陡悬崖,或聚、或散,或立、或倾,或高耸、或缓舒,纵横有序,错综多姿,显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姿。人谓天池山得一“幽”字,给黄公望画出来了。而此图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绿,也映发了山中的幽趣。明文嘉领略天池山风光后,有诗盛赞,颇有与此图暗合处:“天池之山今始到,仰首忽见莲花峰。池水潺湲泻琴筑,石壁嶻嶪开芙蓉。春畴连延麦初熟,暮岭回合烟已重。肩舆催予下山去,悔不此地巢云松。”

明王世懋也作有一首七律,其中“万顷晴云湖上白,千峰落日醉中青”允推佳句,堪为名山、名画传神。而王时敏之论黄公望画曰:“浑厚中仍饶波峭,莽苍处转见娟妍,纤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逾廓。”也有助于对《天池石壁图》的赏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