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千里江山图

南宋·江参作

绢本水墨

纵四六.三厘米

横五四六.五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本无款印,元代大鉴赏家柯九思定为江参所作,画末题有“江参字贯道千里江山图真迹,臣柯九思鉴定”。其他款印为历代鉴赏收藏家(包括清乾隆帝等)所加。这幅长卷中画林木葱茏,群峰重复,溪壑空远,从始至终有一曲折的蛇形小道贯穿其中,图中山、水、桥、亭、村落、栈道、人物皆围绕这条山道而布置。故虽景物众多,连绵无尽,然皆循循可寻。江参的画以江南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底,同时也注意吸收北方的范宽、李成、郭熙诸家画风,宋《画继》记其“笔墨学董源,而豪放过之”。江参是用硬笔勾勒石骨,硬度有所增,但他画得湿润,用长短披麻皴,山顶也多矾头。林路萦回,溪桥渔浦,洲渚幽壑,烟云掩映,苍苍莽莽,一片江南景色,皆董、巨之画风。其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意,亦和北方郭熙的主张相符。然综而论之,还是出于董、巨一派为多。董、巨一派绘画在北、南宋的地位并不十分显赫。董源是南唐人,其画仅在当时的建业(今南京)有影响,北方则出现了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大山水画家,南北画风明显有别。北宋统一了全国,建都于北方,文化中心亦移至北方,而且董源画来自南方真景和南方人的精神气质,所以,北宋时北方画风特盛,董源画风一时尚无人问津。

千里江山图

北宋后期,米芾在江南做官,家亦移至镇江。他看惯了南方的山水,忽然发现了董源画的妙处,于是大加宣扬。董源画的地位虽然仍旧不高,但在江南已引起一部分人的注意。江参就是江南人,而且曾经在镇江等地游居过,从记载和现存遗迹来看,江参是继米芾之后继承董、巨画风而有成就的唯一画家。米芾的画虽然受过董、巨的启发,但后来完全变成自家面貌,基本上和董、巨无关了。米友仁是继承米芾的。北宋时期,除了从南唐过来的巨然外,实际上认真继承董源的,只有江参一家了。江参的画在当时的文人中影响也颇大,吴则礼云:“即今海内丹青妙,只有南徐江贯道。”(《北湖集》卷二)赞扬他的人十分多,以至南宋高宗也要见他,江参到了临安就死了。身后“一时好事者访求遗墨,几与隋珠赵璧争价”(《华阳集》卷三十三)。北宋的画皆出于荆、关、李、范一派,南宋的画又皆出于李唐一派,两宋期间,江参的画乃是独出的一家,风格迥异,所以最为可贵,也特有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