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在于改变心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在有限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境,成败在于一种状态,在于混沌和模糊。这种境界就是无住。走出困境,首先你的精神和意识要走出。在困境中的坚持就是心量,就是眼光。因为在无限的时空中,阳光无时无刻不在照耀着困境中的你,而只是你忘掉了它的眷顾和恩惠。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沉溺于顺境中的一帆风顺,就是处于逆境中,一蹶不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要摆正。尤其遇到困境,要想走出来,更在于你的一颗心。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我首先指出,美的感觉全凭心境而定,与被欣赏物体的本质无关。并且美的观念也不是天生的或固定不变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慧能因这两句话而开悟,它也给我们指出了修为的目标。“应无所住”是告诉我们不要有妄念,“而生其心”是告诉我们心要清净,要达到真心本性,即是说不要分别,不要执著,这样才能生活得活活泼泼,活出真味道。人生最难的是不住,一旦遇到恶缘和逆境,往往在里面走不出来。“应无所住”就是超越,超越也唯在一颗心,所谓“境由心造”。

有一则禅宗故事,讲的是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事情。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俩又在一起。佛印禅师长得又矮又黑,苏东坡看着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件东西。佛印问,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要是我们听到这话,肯定就火了。但佛印禅师听了苏东坡的话,面带微笑,看着苏东坡说,苏居士,我看你也像一件东西。苏东坡心想,这回佛印禅师肯定要反唇相讥,说我像狗粪、羊粪呢。然而佛印禅师却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这句话,心里像喝了蜂蜜一样甜。他回到家里,兴高采烈地把这件事和他妹妹说了。苏小妹是千古才女,琴棋书画样样俱精,她听了哥哥的话,拍手说,人家佛印禅师心里有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你心里有牛粪,才看人家像牛粪。这就是境由心造。无论春花秋月,冬雪夏荷,四时都是好风光,唯在我们的一颗心,我们应当做到以事炼心,不要埋怨多事之秋。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转变自己的心态,在恶境和逆缘中磨炼自己,这样自己才能生清净心。所谓大磨成大道,小磨成小道,一柄锋利的刀只有随时在磨石上磨,它才能锋利。回想我自己炼心的经历,在开始的时候,碰到不好的环境,自己想换环境;碰到不合适的人,自己就想避开这些人,其实这就是住。我们不要住,唯有转变我们的观念,转变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心态。是我们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我们。一个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真诚和朴拙之心,靠真诚和朴拙之心就可以感动人,就可以转变环境。我们在家庭中、在单位里,关键是营造一个氛围。营造一个氛围,就需要我们有一颗美好之心,这颗美好之心会影响每一个人,也就是至诚感通。今天的企业讲快乐工作,其实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把谋生的需要变成享乐”。唯有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人们才能焕发创造心,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美国亨氏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亨氏公司是美国一家有世界级影响的超级食品公司,它的分公司和食品工厂遍及世界各地,年销售额在60亿美元以上,其创办者就是亨利·约翰·海因茨。

亨氏公司能取得成功,与亨利注重在公司内营造融洽的工作气氛有密切关系。当时,管理学泰斗泰勒的管理方法盛极一时。在这种管理方法中,员工被认为是“经济人”,他们唯一的工作动力就是物质刺激。所以,业主、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是森严的,毫无情感可言。但是,亨利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金钱固然能促进员工努力工作,但快乐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促进更大。于是,他从自己做起,率先在公司内部打破了业主与员工的森严关系:他经常下到员工中间去,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并不时地鼓励他们。亨利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员工们都很喜欢他,工作起来也特别卖力。

有一次,他出外旅行,但不久就回来了,这让员工们很纳闷。于是有个员工就走上前去追问原因,亨利略带失望地说:“你们不在,我感觉没啥意思!”接着,他安排几名员工在工厂中央摆放了一个大玻璃箱,在这只玻璃箱里,有一只巨大的短吻鳄!

亨利面带微笑,说:“怎么样,这家伙看起来很好玩吧。”在当时,如此巨大的短吻鳄并不容易见到。围拢过来的员工们在惊奇之余,都觉得好玩。亨利接着说道:“我的旅行虽然短暂,但这是我最难忘的记忆!我把它买回来,是希望你们能与我共享快乐。”

亨利的这种时刻不忘记员工、竭尽全力为员工创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的精神,给员工以很大的精神鼓舞,员工也自然以高效的工作做为回报。

《金刚经》的经要乃至佛法的经要,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无住。所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住,这是我们的烦恼和障碍。比如年龄,年轻人觉得自己年轻,年轻有为,他可以骄傲;老年人觉得自己有资历,有经验,他也可以骄傲,这就是住。其实我的人生如果从感觉上说,是一种颠倒人生。少年时代,我有一颗老人心,多愁善感;现在的我有一颗童心,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而生其心”,在于我们敬畏生命。前几年我曾经领着专家组搞殡葬文化,在殡仪馆待了半个多月,看到好几个死者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其实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敬畏生命,我们就要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丰富它的内涵。有的人年方二十便老气横秋,有的人八十岁了还有一颗童心。在汉代有个贡禹,七十岁生子,八十岁被元帝征为谏议大夫。现代的学者像研究《楚辞》的文怀沙九十多岁了,还著书不辍;白川静也九十多岁了,还在出个人作品集。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什么会有烦恼,是因为有住,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被事物的假相所蒙蔽,也就是说没有觉正净,而是迷邪染。佛家把能够变化的叫做假,把不变的叫做真,相就是各种事物的现象,它千变万化。人的本性是真,它是不变的。而烦恼就是因为你被五欲六尘所污染,见不到你的本性,也把握不到你的本性。根据我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如果见不到本性,如果有住,就处在苦恼中不能自拔。我少年时代的那场心灵危机,实际上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一种执著,要对人世间的无常假象思索出一个究竟来,最后是剪不断理还乱。本身就是迷途,哪有究竟?我在报社时,下了决心把公职辞去,创办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那种决心是无住,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和没有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起来再说,这是一种状态。我没和任何人说,包括我的妻子,我没有任何干扰,就是一个决心,一个信念,这种状态就是混沌,就是模糊。混沌和模糊就是无住,其实它是人生最宝贵的状态,它接近于真心本性,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在有限的人生道路上,许多事的成败就在这种状态。对于身体的健康,这种状态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动辄去检查身体,测血压等各种指标,这就是有住。他想获得一种精确信息,但是这种精确却带来了一种后果,花钱不说,还给他带来了心理负担,带来了心灵的阴影,使他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就容易致病。我为了专心弘扬中华文化,把我的既得利益——新闻部主任舍去,这个职位很多人羡慕。我辞去了公职,面对白茫茫的一片大地,自己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信念。那是1994年,我进行艰苦的跋涉,寻求办公地点,寻求办公设备,寻求工作人员。记得我去找一位乡镇企业家,我当新闻部主任时,为他进行过连续报道。第一天去,谈得蛮好,我说要一间办公室,他说给两间,而且还说,他们的车给我们办公用,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但是回去以后就睡了一宿觉,我再去落实,他就翻脸不认账,我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事后,是他们的办公室主任和我说了真话,因为他打电话到报社,听说我辞去了新闻部主任职务,他就变卦了。以后接二连三都是些艰难和坎坷,走几家企业,不是这家企业放假,就是那家企业生产不景气,一次次令我灰心和失望。一天下午,我走到马栏河东面的一座山上,望着茫茫海天,觉得四围狼烟四起,断垣残壁,满目苍凉,这时候我的心态就是有住了,完全被困难、坎坷、假象所迷住了。人就是这样,有住就看不到变化。佛家说事物的真相是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弹指是六十刹那。一弹指的时间多么短暂,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有住使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变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就把自己逼到危险的境地。记得有个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胜利就在于坚持最后五分钟。坚持最后五分钟在于他期待着变化,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佛家的理论也叫内学,它叫我们发现自己的本心,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即所谓的信解行证。这是一个过程,是你的以事炼心的过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领会这句话,运用这句话,这就是无住,它给你指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相。道理很简单,漫漫长夜,最黑暗的时候,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严寒的冬天,最冷的时候其实离温暖的春天也就不远了。胜利和成功只在一念之间,就是这一念的转变,一轮红日又在心中冉冉升起。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只要自己无住,一切都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记得2007年11月,那时我们研究会正在筹办大连市企业文化展示周,那些日子真是各种刺激纷至沓来,纠结在一起。父母有病住院,家里弟妹也有病,我的妻子也因为我长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家庭而陷于精神抑郁之中不能自拔。我动员妻子到研究会来,希望她的症状能在这个环境中有所缓解。结果到研究会后她的这种抑郁状态却更加重了,她不让我出门,这个东西不让拿,那个东西不让动,而且她晚上也久久不睡觉,自己在那儿胡思乱想。这边展示周已经箭在弦上,很多企业都在等着开会,我们请的专家教授也马上就要到了,那几天几夜,她每天都在干扰着我,那时候我真被这个环境所牵,我面前是暗无天日,看不到一线希望。我记得我要写稿、看书、做计划,可她不让我干,我的精神几乎崩溃。那时我有住了,想起来太可怕了,最后还是圣贤的教诲使我驱散了心灵的阴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种逆境和恶缘,你不要把它当真,只把它当成水泡,一念真心起,水泡就会破裂,又是一念之间,又是无住,使我化解了这场危机。后来,我要妻子读诵《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心病还需心药医,这是给她最好的大药,最后她获得了健康。看来重要的是向内心寻求,求得无住。

我们的心很难做到空与无。人生是个定量,一般的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而整个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来比较,几乎看不到我们人生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是已知,而这个已知对大千世界来说算不得什么,而且它不是真知,常常是妄念。但是我们每个人常常把自己所谓的经验,所谓的妄念,当成真知来做人处世,所以错误与矛盾就产生了,问题也出现了。我们的已知是有限的,而未知是无限的,又怎么能拿已知的有限来衡量无限呢?所以佛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子也有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要想获得幸福,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重要的是向我们的本心,向我们的本性靠拢,因为人的本心、人的本性和宇宙是一体的,本心本性就是真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真如本性,一真法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颗真心,都有这个本性,尤其是当我们处在多事之秋,处在危急关头,这个本心就会显现出来,但这是一瞬间的事情,稍纵即逝,你抓住就抓住了。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在生死存亡那一刻,军队的指挥员会闪现那一念。我们要获得这颗真心,获得本心,获得我们的自性,就要唤起我们的一颗大爱之心,唯有一颗大爱之心,把众生融为一体,才能接近我们的真心本性。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于把握当下,当下就是我们的一念之间。有一年我到医巫闾山去,10月份,正值秋高气爽,为了体验奇险,我专走人迹罕至的地方,走到大山深处的一处古刹——玉泉寺。看守古刹的是一位老复员军人,看到我这个访客,他格外热情,烹茶以待。这也是难得浮生半日闲,于是我们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不觉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要留我住下,我婉谢告辞。看着远山,看着高树,太阳渐渐落下去,群鸟叫着归巢,我寻着归路,深一脚浅一脚在高山上走。天色越来越暗,我望着黑黝黝的大山,心里升起了一丝恐惧,有点心慌意乱,也有点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荆棘丛中乱闯。我迷路了,忽然一脚踩空,向下跌去。情急之下,我两手本能地抓住树根,爬了上来,只觉得两腿一阵疼痛,摸一把黏湿一片,出血了。凉风飕飕,脚下是万丈深渊,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一跌,使我头脑冷静了,再不能这样乱闯了。看来,我只能在山顶过夜了。我找了个石窝,折些树枝盖在上面,搭个棚子。这时山谷传来野兽的嗥叫,是狼,还是什么?我折了一根树棍,紧紧地攥在手里。过了一会儿,嗥叫声消失了,万籁俱寂。突然,我感觉到各种声音,我不是在听,我是在感受,它仿佛传自地宫,又像来自天庭,充溢四野,若有若无,像古筝,像琵琶,又什么都不像,但你又分明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正是不抚而韵,不鼓自鸣,这一刻如饮醍醐,又像喝着陈酿的美酒,令我陶醉。霎时,一种幸福感涌遍了我的全身。我想起了庄子描写的天籁,还有他的“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这一刻我把先前的懊恼忘得一干二净。刚才还想,我如果不闯玉泉寺,现在是不是已在县城住上了宾馆,吃上了饭,睡在床上了。这一刻我心怀感恩,感恩迷路,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迷路使我超越时空,与庄子同在,感悟庄子的境界。起风了,在风中,周围树木的枝叶,有的像老叟踊跃舞蹈,有的似狼虫虎豹张牙舞爪。这一夜我在看,我在谛听,不知东方之既白。

洞山禅师与弟子们的一段对话,更能说明心和环境的关系。一天,洞山禅师问他的弟子们,天热到哪去避暑。弟子们回答,天热当然要到凉快的地方避暑。然后洞山禅师又问寒冷的时候到哪去避寒。弟子们说寒冷的时候到温暖的地方避寒。弟子们的回答令洞山禅师非常失望。洞山禅师看着他的弟子们,告诉弟子,天热的时候到热的地方避暑,天冷的时候到冷的地方避寒。这就是佛家的智慧,关键在于转变我们的一颗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态决定一切。

禅宗有一公案。一天,有位将军去找禅师,见到禅师便问什么是天堂和地狱。禅师看着将军道:“你这样老相,无资格问。”将军大怒,挥拳欲打禅师。禅师从容地说:“这就是地狱。”将军当下省觉自己的情绪和失仪,便立即向禅师忏悔,禅师方从容地说:“这就是天堂。”

我们对中国文字的认知牵扯到很多理念、思想和文化。我们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对中国文字的评价是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此,我不想从古文字的字形上来论述,因为很多专家都有论述了,我也不拾别人的牙慧,我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一讲中国的文字。传说昌颉造字。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中国文字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对天地有敬畏之心,对文字也同样有一种敬畏之心。书法体现了诸多内在的东西,体现了一种无形的存在,这种内在的东西、无形的存在是一种感受。见其字如见其人,见到一幅字,书写者的人品性格等也就跃然纸上。文以载道,书法也是一种表现道的工具,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境界,所以真正对书法的欣赏是透过外在的表现形式看到他的内涵,看到这个人。这个人就是自然,就是世界,就是宇宙。无怪乎很多日本人在看王铎书法作品展的时候,齐刷刷地跪在地上,这种下跪是一种倾倒,是一种对无形存在的肯定。我们现代人在书法上太注重形式了,把内在的东西都给忽略了。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案例。在中国一个书法大赛上,几十件作品在几万件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专家评委一致为其倾倒。那么为什么这些作品能获奖呢?这些获奖作品大都出自于同一个美术院校的师生,他们在形式上仿古,把宣纸弄得像古代的纸一样,印章、款式都模仿古代,整个作品表现得很有书卷气,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形式终归是形式,评选完毕之后,大家喝茶聊天,再继续品评玩味这些作品的时候,忽然有一位老先生说话了,不对啊,你看这些线条怎么这么走啊?另一位先生说,对啊,这些章法越看越稚嫩,太浅薄了。越仔细看越觉得这些作品不成体统,评委们想反悔,但是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饭,这个评奖结果已经通过了公证处公证。

《金刚经》给我们描述了佛陀的榜样,他“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段文字非常自然地描写了他的生活,每天赤着脚,而且挨家挨户化缘,不管贫富,不管饭菜好坏,拿回来吃,回来以后洗脚,把座位展平。道在哪里?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现在很多人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学习佛家经典存在误解,很多人一提到佛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一个苦行僧。其实真正学习圣贤的教诲,就应该做一个好榜样,首先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使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保持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这样才能弘扬传统文化。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书。一开始看些小人书,我记得同泰街有一个小书铺,看一本书二分钱,我有了钱就去看小人书。以后又看大书厚书,后又无所不看,也不管灯光暗不暗,所以很早就得了近视眼。在上小学时,我就在第一排坐着,看不到黑板上的字,老师让配眼镜我也一直没配。我当时没配眼镜,现在正好眼不花,很小的字都能看清楚,读书写字没有任何的障碍。少年时代,我一有时间就到书店,什么书都看,有时在书架旁一站就是半天。对于知识要能驾驭得了,驾驭不了,它就会把你压垮。今天我常常探究自己在少年时代为什么会得强迫官能症,在探究的过程中,我感悟到它虽然给我带来了痛苦,但同时也育成了我,造就了我,于是我对此又常常怀着一种感恩之心。少年的这段经历是上天的馈赠,它使我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今天我常说少年时代的我有一颗老年心,正因为我有一颗老年心,才能对世事沧桑有更早的体悟,它是我干事业超越的第一个关口。几十年来,这种心灵的阴影困扰着我,然而真正战胜这些阴影,在于圣贤的教诲,它像阳光驱散我心灵的阴霾。

我的炼狱一般的生活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的,持续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当时每日每夜心灵都受到煎熬,那种状态在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的自传《强迫》和《强迫人生》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当年那种心理、那种感觉是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当时,我常常彻夜难眠,而在东方露出曙光的时候我又想天永远黑暗该多好。有时会忽然一转念,发生战争多好,我去当兵,在冲锋陷阵中死去。那段岁月虽然深受煎熬,但我还是走过来了,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圣贤的教诲如圣火般照耀着我,使我走过来了。我心中产生一个信念,即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众生服务,要利益一切众生。精神在炼狱中煎熬,身体还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身心俱疲,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再不能忍受我也能够忍受,它激励着我过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生活,激励着我奋力前行。青年时期,是我心灵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春节将临,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我守着五间茅屋,对着结了一寸厚寒霜的窗子,读《西游记》所载的《心经》,读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内心就像泉水一样涌起了一丝喜悦,及至读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就能够放开了。少年时代那种心灵的煎熬,实际上就是存在着一颗分别心,太把一件事情当成事了,这就让“有”控制了你。后来,我读到日本森田博士的心理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受益匪浅。世界原本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想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重要的是要放下你的心,让你的心清净。过去,对很多问题总是去想,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然而这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永远处在苦恼之中。所以,当即放下,让心清净,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这才是真正的自在生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