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十二节》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①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②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③、天④、人⑤、阿修罗⑥皆应供养⑦,如佛塔庙⑧。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⑨。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⑩。”
【注释】
① 恒河:梵文音译。旧译作“殑伽”、“强加”、“弥伽”、“恒伽”、“恒架”等。意为“由天堂而来”。是印度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佛教视此为“福水”,认为它圣名永存,供众人共享。佛在世时,常到此宣说妙法,并以恒河之沙比喻数量之极。另外,印度教视恒河为圣河,两岸约有1500公里的地方为神圣的朝圣地,并在两旁建筑无数寺庙。教徒常来巡礼、沐浴,或将死者骨灰投入河中,认为可涤除罪恶。② 随说:“随”,随处随地,随便任何地方。“随说”即不论在任何地方而说。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随顺众生而说,相当于因材施教;有的还解释为人不拣圣凡,义不论前后,文不定多寡,处不拘静闹。这些说法与下句“当知是处”不太相和。查其他译本,流支作“随所有处”;真谛作“随所在处”;笈多作“此中地分”;玄奘作“若地方所”;义净作“若国土中”。可见多数译本皆作为说经的地方、场所。③ 一切世间:“世”意为“迁流”、“破坏”、“覆真”。“间”即“中间”。“世间”即堕化于此“世”中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众生及与之相对的境界(另外,“间”也有相隔之意。世中事物间隔而为界畔,也称世间,此即指世间)。“世间”是与涅槃境界相对立的此岸世界,即众生未彻底解脱前的轮回转生之地。佛教将此划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内又分作两类:“有情世间”,指各类众生即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器世间”,指众生居住的场所、环境。这里的“器世间”,即三界各处。 ④天:又称“天众”、“天人”、“天部”,是三界世间中最高、最优越的众生。一切世间皆有此类众生:(1)欲界的“六欲天”:四天王天(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弥勒即居此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以上六天众皆不离食欲和淫欲。(2)色界四禅天,共十七天,为有宫殿、有形体,但已离食、淫二欲的众生。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八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3)无色界天:既无欲、亦无肉身,唯以“众同分”(使众生得同样果报之因)及命根(相当于寿命)假和合而成的众生。共有四类,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⑤人:三善道中的中善道,即人类。⑥阿修罗:梵文音译,略称“修罗”,另译“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等。意译“不端正”、“非天”等。三善道中的下善道。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因常与天神战斗,后世亦称战场为“修罗场”)。佛教沿用,指因瞋恨心重而转生的一类众生。分三类:福力大者生天道,其次生人道,其下生畜生道。其基本特点是多怒、好战,但不邪淫,而且直道,故而异于魔鬼。⑦ 供养:亦作“供施”、“供给”等。一般指以香花、灯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及其他各类资财供佛、菩萨及亡灵,也指斋僧尼。有两种、三种、四种、五种、六种、十种等不同说法。两种供养指财物供养和法供养(讲经说法)。三种供养即:利供养(捧香花、饮食等)、敬供养(赞叹恭敬)、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四种供养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五种供养指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六种供养指香水、涂香、花、焚香、饮食、灯明。十种供养指花、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⑧ 塔庙:有塔之庙。真谛、笈多、义净三译本音译作“支提”、“支帝”、“制底”。意为积聚,积聚土石而成之,比喻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玄奘意译作“灵庙”。“支提”是印度佛寺的一种。因内有舍利塔,也称“舍利殿”。有的将有舍利的称“塔”,将无舍利的称“支提”。有的则以“支提”总称塔庙。《法华义疏》卷11说:“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名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依此说,则这里的塔庙应是指“塔婆”和“支提”两类。无论是哪种,都是佛的所在,佛的象征,是应供养、恭敬、礼拜的地方。这才是经文的真正意思。⑨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唯佛具有的至高无上、稀世罕见的圣智。⑩ 尊重弟子:可尊可重的弟子。
【译文】
如来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那奔腾不息的恒河,辽阔而又漫长。在这千古长河之中,流水裹带着尘沙,天长日久,那在河床中沉淀的、在岸边淤积的沙粒便形成了一条绵亘不绝的沙带。想一想,这沙带中的沙子共有多少呢?假如将这条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再化作一条恒河,那么就会有一河之沙数那么多的恒河。如果再把这所有恒河中的所有尘沙加在一起,那沙子是不是极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极多,世尊。就是恒河之沙那么多的恒河已是无量无数,何况这无量无数的恒河中的尘沙就更是多得不可胜计了。”
如来佛就此又唤了一声须菩提,说道:“我今天实话问你,如果有善男善女将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数那么多的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种宝物拿来布施,这些善男善女由此而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如此布施而获的福德必定多得难以形容,不可估量。”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种巨大无边的布施所获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有为的财施再多也不会是无极的,它只能给人以善报而不可能使人最终解脱。如果善男信女对于此经哪怕只信受奉持其中的四句之偈,并为他人解说,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依经悟理,依理获证,成就无上菩提,同登解脱彼岸,那么这些善男信女因此而获得的福德,要胜过前面所说的无数七宝布施所获的福德。”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凡是讲说此经、甚至只讲解其中四句的地方,都应当视同佛的塔庙一样,恭敬供养。如果有人能全文信受奉持、阅读记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个人必将会成就至高无上、稀世罕见的菩提之法,也即将由佛弟子而转入佛如来的境地。所以说,如果这个经典在哪里,哪里就是有佛,也会有可尊可敬的佛弟子。如此则佛、法、僧三宝会归于一处,相融于一经。”
【赏析】
《金刚经》中的较量显胜往往是在一段重要的说法之后出现。本节前面的两节经文分别阐述小乘四果证而无有得果之念,菩萨于法亦“实无所得”,庄严佛土,“即非庄严”。这种既无得又无作的说教在般若思想体系中占有相当地位,有人即将此称之为“般若学的无所得”与“般若学的无行”。本节经文就是在以上两节的基础上,对《金刚经》价值和作用又作了一次说明。
本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无量无数大千世界的所有七宝布施作为对比,说明受持此经,甚至只受持其中四句并为他人解说所获福德的无边无际。这与前面第一次提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福的较量,在形式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前面只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而此处特别指出是恒河沙数那样多的恒河,沙数般恒河中的所有沙数,如此沙数般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其对比之量较前更大。
如果说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受持之人而言其福胜,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是针对受持之经而释其尊贵。第一部分通过无数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作为反差对比,第二部分则通过佛之塔庙等作为比喻说明。具体内容明显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说经之处,一切世间的天众、人类、阿修罗都应当视如佛的塔庙一样,恭敬供养,虔诚礼拜。二是若有人能全文信受奉持、阅读记诵,则此人必当成就佛道。三是凡是本经所在之处,就是佛在之处,也即是可尊可重的弟子们的所在之处,就是说,法在则佛在、僧在。一体而三宝同在,此为极胜的因缘。第二部分对经典的称赞、尊重也即是对第一部分持经福德极胜的原因的说明。两部分共同构成一节完整的经文。
在前面一节的福胜较量中,经文在宣称受持此经之福胜过三千大千世界布施之福后,也说明了其中的原因。经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教认为,般若是佛法的眼睛,诸佛的母亲。唯有通过般若才可悟得无上妙道,才能超凡入圣并圣之又圣,进趋佛果,而成佛则是大乘佛教的终极,全部修习、行持无不是围绕此极而开展。所以再大的布施之福也不会极过在佛母之处“受胎”成佛。本节经文不但第一部分的福德较量超过前边(如上所述),而且第二部分福胜原因的说明也较前更深一层。经中说,只要是讲说此经,哪怕只讲其中的四句,那么这一地方就如同有佛的塔庙一样,是佛法身的所在之地,必然会为佛的灵光普照沐浴,加庇护佑。佛教特别强调讲经弘法的作用,本经凡较量持经之福时,常有“为他人说”一句。《华严经》中曾比喻说,中之宝无灯照之而不可见,佛法虽慧无人讲说则不能了。前文的较量中也有“为他人说”之内容,但这里已将“为他人说”提高到佛的灵庙这一高度,不但显示了此经之重要,也表明了说法之功德。对于那些完整受持的人来说,经文讲“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也就是说,佛典就如同佛母一样,必将赐给他以佛身,使之成为三界六道、超凡四圣之极尊。这其中的含义继承于前文所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里变换了一种说法,使理趣更加明显透彻。另外,本段末句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一说法也是远承于“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只是这里将诸佛与此经的距离更加缩小,关系变得更为直接,成了经在佛必在,悟经即可立地成佛。同时还可看出,这里特别以经为主,甚至连佛也成了说明该经价值的工具。“若尊重弟子”的另一种解释即是,佛对于此经来说就如同弟子一样。可见,这里对经的评价远远超过了前面。
【评赞】
南宋道川禅师于此段经文作颂两则,其一曰“入海算沙徒费力,区区未免走埃尘。争如运出家中宝,枯木生花别是春。”其二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转,不去不住。出窟金毛狮子儿,全威哮吼众狐疑。深思不动干戈处,直摄天魔外道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