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冯梦龙
彭脊庵七岁,从乡父老入佛寺,不拜。寺僧强之,不从,反叱之曰:“彼佛裸跣不衣冠,我何拜为!”
周文襄公在吴中,好徜徉梵刹,见佛即拜,士夫笑之。文襄曰:“论年齿亦长我二三千岁,岂不直得一拜?”子犹曰:“一是达者之言,一是长者之言。”
绍兴王元章,国初名士,所居与一神庙切近。爨下缺薪,则斫神像爨之。一邻家事神惟谨,遇元章毁像,辄刻木补之,如是者三四。然元章家人岁无恙,而邻之妻孥时病。一日,召巫降神,诘神云:“彼屡毁神,神不责;吾辄为新之,神反不我佑,何也?”巫者作怒曰:“汝不置像,像何从而爨?”自是其人不复补像,而庙遂废。
李梦阳督学江右,渡江,有司请祀水神。公怒,命从者缚神投诸江,曰:“以水神投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古今谭概》
〔注释〕 彭脊庵:即彭勖,字祖期,永丰人,永乐进士。 周文襄公:当即周忱。忱字恂如,号双崖,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卒年七十三,谥文襄。 子犹:冯梦龙别署龙子犹。 王元章:即王冕,元章其字。
宗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对之认识和批判的自觉程度,多少反映了人类思想发展的总体进程。冯梦龙所处的明代中晚期,佛、道两教交替活跃,与儒教一起渗透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成化之后,佛、道几乎成为政治集团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帝王的带头崇信,刺激了诸教世俗化的进程,于是,下层社会怀着现世各种各样功利的目的,陷入对佛、道及民间诸神的迷狂信仰和无穷奢望。也就在这时,宗教开始日益显露出它的堕落和虚伪,不仅洋相百出,而且为害甚烈。
另一方面,在属于文化上层的士大夫阶层中,因受到禅宗佛理的直接影响,已经酝酿发展了一种从传统儒学中蜕变出来并走向背叛的良知之学,由于这种学说强调人所追求的人性具有天然合理性质,因而很快演为社会性思潮。这批思想家(包括冯氏)往往出入佛老,归宗儒家,由于具有开放的思想意识,宗儒却指斥其禁锢和虚伪,尚佛却呵佛骂祖,不膜拜任何偶像,不崇信任何教条,一切只在直悟其心,因而对宗教及其宗教精神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冯梦龙所讲述的几个不佞神佛的小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身上那种勇毅的批判精神,我想只能从上述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中求之;冯梦龙自身所表示趋同的戏谑精神,也只能从上述的思想和社会背景中求之。
第一则小故事,显然是援儒斥佛,一副以正统礼教呵叱邪教的庄严面孔,读来却叫人忍俊不住。注中一则倒是憨态可掬,毕恭毕敬,语言之中却充满反讽意味。第二则小故事,好像也讲因果报应,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你事神愈谨,就愈让你遭恶报,你看神灵验不灵验?!至于第三则小故事更是以其神之道还治其神之身,好不快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