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马君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京都·马君武
山深三月犹微雪,林密长宵觉峭寒。
图籍纵横忽有得,神思起伏渺无端。
百年以后谁雄长,万事当前只乐观。
欲以一身撼天下,须于平地起波澜。

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作者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留学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入日本西京大学习工艺化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即回国。京都,日本地名,日本国故都,与东京、横滨、大阪等日本城市,既是清末留日中国学生的聚集之地,亦是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海外的活动中心。作者以“京都”作为诗题,是因为作者在京都(亦称“西京”)的西京大学留学,并在此开始革命生涯,故作诗明志,以志纪念,有深意焉。

此诗当写于春夜校舍。“山深三月犹微雪,林密长宵觉峭寒。”三月,应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在日本的京都,犹降微雪,令人只觉阵阵袭来的寒气。峭,尖厉。雪寒已是逼人,况又是不寐的长夜,又面对这异国他乡的密林深山,更觉其夜长天寒。此两句写景,其实蕴含着作者痛切的思国之念。身处长夜严寒之中,远离祖国火热的革命斗争,怎会不引发作者强烈的思国之情?峭寒长夜,正是作者思情缠绵的不眠之夜。二句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并对全诗的展开起到提挈与起兴的作用。

颔联两句云“图籍纵横忽有得,神思起伏渺无端。”“图籍”,诗人留学西京大学所习的课业,本指图画与书籍。其课业为工艺化学,讲义中有文有图,故云。案头图籍纵横,学业繁重,但总是学有所得。可是,又不能专注神思,一心放在学业上,“神思起伏”,心烦意乱,种种心事思绪,无端袭来,茫然无绪。这种神思起伏,不安于学,“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波动,正是作者受到革命思潮的激励与鼓动所形成的一种内心激荡,是革命激情骚动于心的委婉形象的说法。

颈联两句:“百年以后谁雄长,万事当前只乐观。”是对“神思起伏”的深一层描述。诗人充满信心和满怀理想地筹思着,似看到祖国将在民主革命的洗礼中强盛壮大起来,百年以后,将雄踞世界民族之林,而称雄盟首,不再如眼前般任外敌蹂躏宰割与内敌恃强施暴。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想,是以共和体制代替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实现祖国的独立富强,自立并称雄于世界。在这种理想的鼓舞下,诗人油然而生一种乐观情绪和献身精神。“万事”,指纷繁紧张的革命事业。自己既已献身革命,事事总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相信革命事业必胜。此两句,上句点明“神思起伏”的原由,下句表明其结果,全诗中间两联所写,诗人情感的表现,脉络分明,层层跃进,显示诗人激情的流动。“谁雄长”一语,其实是说“我们雄长”,如此正好与下句“只乐观”呼应,既然“我们雄长”,当然“只”须乐观,别无他虑。故两句一呼一应之中,更显露诗人信心百倍,豪情满怀的气派。

末联两句,诗意更进一层,情调更为高涨昂扬:“欲以一身撼天下,须于平地起波澜。”“一身”,是说自己全副的身家性命。要献身革命、震撼天下,就必须在这黑暗沉寂的中国大地上,发动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此二句反映了作者要求投身革命、改变中国黑暗现状的迫切愿望与决心。果然,此诗写后仅三二个月,作者便弃学归国,投身革命事业了。全诗显示了在当年革命风云席卷神州大地之际,广大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决意献身的诗歌形象。

作者在《马君武诗稿自序》中,自称为诗作文意在“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此诗可为显示其说的代表作。作者还曾热衷于文学翻译,译有拜伦、歌德等西方文豪之作,介绍给中国读者,又主张诗体解放,故其诗不讲究格律工巧,尽意而罢。其诗歌充满理想主义与浪漫情调,高昂激越,奔放豪爽,亦时代潮流之使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