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逆耳的往往是忠言》原文与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逆耳的往往是忠言

原典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译释

圣人之所以会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自大,这样反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一个完美的领导者,是不会听不进别人的忠告的,他会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和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最后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生活中的领导者应该多向老子学习管理。员工一般都对自己的领导抱有希望,他们希望领导能广开言路,倾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有一些员工很爱说一些花言巧语拍马屁,这就要好好识别这些员工了。

解读

识别那些拍马屁的员工

俗话说,顺着好吃,横着难咽。不管什么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因此生活中就多了很多善于说好话的人。如果一个人说好话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使工作顺利地展开,这让人可以接受,但是有很多人说话,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领导者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个意思就是圣人从不自大,他们对自己都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就算有人拍他们马屁,他们也能镇定自若不自大。

那么拍马屁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古代蒙古人牵马和他人相遇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然后说:“好马,好马。”以此表达友好热情,和谄媚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个习惯一直延传下来。而有一些人为了讨好别人,不管别人马好坏,就拍着马说:“好马。”就这样拍马屁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晚年生活很腐败,主要原因就是他对小人过于宠信。当时他宠信的人有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三个人。有一次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一下人肉的味道,他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吃自己儿子的肉;竖刁为了亲近齐桓公,他把自己阉割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宦官;开方为了得到齐桓公的宠信,在齐桓公身边15年,这15年他没有看望一次自己的母亲。管仲这个时候对他们三个人很反感,他也曾经多次跟齐桓公说:“像他们这样,为了拍马屁杀死自己的儿子、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的父母的恶人是靠不住的。”当时的齐桓公哪里听得下去。之后,齐桓公生病了,这三个人的本来面目也就露出来了,他们封闭宫门,对病重的齐桓公不理不睬,最终齐桓公被饿死了。

齐桓公之所以有这么悲惨的结局,就是因为他任用那些爱拍马屁不做实事的人。齐桓公的事情也说明了,遇到事情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蒙蔽,这样容易扰乱自己的视线,让自己失去判断力,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

安徒生童话里《皇帝新装》里的骗子,就是利用了那些大臣们爱拍马屁的心理,让皇帝成为了人们的笑柄。这个故事是从骗开始的,也从骗结束,童年的时候都觉得这个故事荒诞滑稽。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地懂得了其中的寓意。安徒生说:“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这句话很正确。

在企业之中管理者怎么应对那些拍马屁的人呢?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只会拍马屁的人,管理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其打包走人;对于那些能力一般的员工,最好给他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改掉这个毛病;对于那些能力很强的人,这就要谨慎处理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大麻烦。

那些听到“马屁”的管理者们,不要太把自己当成神,人总会犯错误的,拒绝改正错误,只一味地听好话,难免会丢人现眼。孔子曰: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马屁”也不是随便就拍的,如果拍的不对,对人的杀伤力比刀枪棍棒更厉害、长远。

道德经鉴赏哲思

管理者不一定能完全杜绝这种糖衣炮弹的存在,对于糖衣炮弹有一种很好的手段,就是把糖吃了,炮弹打回去。也就是说对于好话就只是听听,不放在心里,该怎么管理员工还是怎么管。这样时间长了,那些拍马屁的人觉得没意思,自然无趣而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