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燮·板桥题画三则》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郑燮·板桥题画三则》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清·郑燮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11)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注释】新篁(huáng):当年生长出来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围屏:可折叠的屏风。

骨子:骨架。

窗棂:窗格。

冬冬:同“咚咚”,拟声词。

倏(shū):疾速,忽地。

变相:原指佛教绘画,此泛指图画。

化机:即化工,自然形成的工巧。古人用以称赞文艺创作中天然巧妙、精熟老到的境界。

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梓潼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特别擅长画竹子,有“墨竹大师”之称。他说:“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源于此,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藐兹后学:这个后生小子。藐,小。兹,这,这个。

(11)拟:比。

【译文】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面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一样的声音。这时,窗纸上一片凌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授,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而已。

江边客舍每逢清秋,早晨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这时,胸中兴致旺盛,于是就有了作画的情趣。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下笔迅即作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趣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公认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文与可画竹,心里就有现成的竹子;郑板桥画竹,心里没有现成的竹子。竹子的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画出来,自然形成一种格局,其中的神韵和理趣都很充分。我这个后学之辈,怎么敢狂妄地与前贤相比?但是,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那实际上只是一个道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