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示长安君》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安石·示长安君》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这首诗作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使辽前,这一年他正好四十岁。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她“工诗善书,强记博闻”,聪明过人而又“不自高显”(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王安石与她兄妹之间感情深厚,因此在临行前写了这首诗给她。因为是兄长写给妹子,故云“示”。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何况彼此都处在重感情、易冲动的少年时期,一旦分离,自然是心情沉重。这就是首句的大意。它只不过说出了自古已然、人人都容易体会的实情,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吧。但紧接着——“老去相逢亦怆情”,却如奇峰拔地而起,出人意表。“相逢”应喜,何来“怆情”?看来,这一句的关键是在“老去”二字。王安石此时仕途奔波,已历多年,虽不可谓失意,但总有一种大志未伸的感慨,这从他嘉祐三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却未被采纳可知。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从青年时代起就想干一番事业的政治家,到了不惑之年还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悲怆的心情可以想见。可是,这种心情又不是可以随便对人吐露的,且不说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稍不小心还可能招致“怨谤朝廷”的罪名!只有在像长安君这样自小与自己手足情深的亲人面前,才能一吐为快,因为,她不但能理解你,还会陪着你流泪叹息,给予同情和安慰。此其原因之一。“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由于相见不易,偶然相逢,难免喜极而悲,更何况分别多年,双方都容颜衰老、鬓毛疏落了,初见时甚至会怀疑对方的年龄,惊定后自不免“感叹亦歔欷”了!此其原因之二。少年时会多离少,而且总觉得来日方长,相见有期,因此,虽亦依依不舍,终究可以自持;年老的人离多会少,见一次少一次,更感“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种短暂的相逢,只能使人倍觉伤情。此其原因之三。只有理解了这三层含意,才能充分感受“老去相逢亦怆情”一语的分量!

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这二句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地选择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运用恰当传神的词语,创造出一个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的意境,以实证虚,说明自己的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以见“怆情”的真实。“草草”修饰“杯盘”,可见酒菜的简单——家常便饭是也;“昏昏”修饰“灯火”,除了说明随便,还造成一种神秘感,在这昏暗的灯光下促膝谈心,似乎与整个世界都隔离了,难道还不可以放心地倾吐心中的秘密?王安石在为这位妹妹写的《墓表》里曾称赞她“衣不求华,食不厌蔬”,这“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不正是长安君这种俭朴精神的写照吗?生活虽俭朴,感情却是丰富的,对于难得归来又要匆匆离去的兄长,这位妹妹是用她特有的朴实无华但却真诚深情的方式来送别的。所以,席间谈笑风生,灯下推心置腹。“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这话不是没有根据的。

家庭生活是如此的温暖欢乐,诗人却难得享受得到,这就不能不令他自伤自怜,感慨万端了,故颈联即以感叹语出之:我正为兄妹们被湖海阻隔、多年不见而伤情,想不到又要冒着风沙出使到万里之外的异域去。“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言距离之远,一纵一横,相辅相成。“湖海”极言阻隔之深,“尘沙”则言远行之苦,二句以“自怜”和“又作”串成一气,更使人感到难得相逢,别易会难!然而,王安石毕竟是一位大政治家,尽管“自怜”,还是决然而行。读到这里,不禁令人想起曹植《赠白马王彪》一诗中的名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大丈夫志在四海,视万里若比邻,若是手足情深,隔得再远些,我们的情分也会日益亲密的!曹氏兄弟是如此,王氏兄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诗人最后说: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我就会寄信回来,告诉你重逢的日期。这是对妹妹的安慰语,也是此行必能完成使命的自信语。以此语收束全诗,正可见王安石的个性。

这首对仗的技法也很高明。一般律诗都是中间二联对仗,此诗首联以“少年”和“老去”对起,造成一种似对非对的效果;颔联无论从内容、用词还是音调来看,的为工对;颈联又改用流水对,这就使全诗情韵相生,显得既工稳又活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