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友书·报任安书(节选)》注释与鉴赏
汉·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②,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③?且夫臧获婢妾④,犹能引决⑤,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⑦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⑧。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⑨,仲尼厄而作《春秋》⑩;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11;左丘失明,厥有《国语》B12;孙子膑脚B13,《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B14;韩非囚秦B15,《说难》、《孤愤》;《诗》三百篇B16,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B17。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B18,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B19,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B20,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B21,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B22,下流多谤议B23,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B24,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B25,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B2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B27,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B28,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B29?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B30。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指谬乎B31?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B32,无益,于俗不信B33,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注释]① 任安: 字少卿,荥阳(今荥阳东北)人。汉武帝时,初为大将军卫青舍人,迁益州刺史。后任北军使者护军时,因对戾太子的态度不明朗,被武帝所杀。② 耎: 通“懦”,懦弱。去就之分: 何去何从,这里有舍生就义之意。③ 湛溺: 陷入。累绁(léi xiè): 系囚犯的绳索,引申为囚禁。④ 臧获: 古代对奴婢的贱称。⑤ 引决: 自杀。⑥ 函: 陷入。粪土之中: 指监狱污秽之地。⑦ 鄙: 惭愧。没(mò)世: 身死之后。⑧ 俶傥(tì tǎng): 卓越豪迈。⑨ “盖文王拘”句: 相传周文王被拘羑里时,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一书的纲要。⑩ “仲尼厄”句: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遭到围攻和绝粮的困厄,回到鲁国作《春秋》。⑪ “屈原放逐”二句: 屈原,楚国人,伟大诗人,《离骚》是其代表作。司马迁在《屈原传》中说《离骚》作于怀王疏远屈原之后,与此有所不同。⑫ 左丘: 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国语》: 先秦时一部国别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⑬ 孙子: 战国时军事家。膑脚: 古代断足之刑。⑭ 不韦: 吕不韦,秦始皇初年为相国,使其门客著《吕氏春秋》,亦名《吕览》。迁: 谪贬。这里是说不韦有罪迁蜀后,《吕览》流传于世。⑮ 韩非: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为李斯所谗,下狱死。⑯ 《诗》: 即《诗经》。⑰ 大氐: 大抵。⑱ 稽: 考察。⑲ 天人之际: 从自然到人事。⑳ 其人: 能为己传书的人。㉑ 责: 通债。㉒ 负下: 负罪的情况下。未易居: 不容易处。㉓ 下流: 比喻卑下受污辱的地位。㉔ 戮笑: 辱笑。 ㉕ 累百世: 言积至百世。累: 积累。㉖ 肠一日而九回: 谓痛苦忧思在心中翻来覆去回荡。㉗ 忽忽: 恍恍惚惚。㉘ 身直为闺阁之臣: 简直像做了宦官。闺阁: 宫中小门,指皇帝内廷深密之地。㉙ 自引: 自己引身而退。臧: 通藏。㉚ 通: 抒发。狂惑: 指内心的悲愤和矛盾。㉛ 谬: 违背,相反。㉜ 雕瑑(zhuàn): 刻镂,琢磨。曼: 美好。㉝ 不信: 不见信于人。
[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游历各地,考风俗,采传说。后继父司马谈之业任太史令。曾对历法进行改革。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终于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鉴赏]这封信是太史公的自述之作,对其下狱受刑经过,著书立说的志向,道叙颇详,这里仅节选其后半部分。前人曾评此信要点在“受辱不死,著书自现”。确实,司马迁以其罕世之才,遭此奇耻大辱,决无偷生之理。然他甘愿隐忍苟活,就是为了这部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彪炳后世的《史记》。文中,作者时而低回掩抑,郁悒幽愤,如山间溪流,千回百折,披肝沥胆,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慷慨,淋漓悲壮,如江海之气,横空盘出,摩荡六虚,涵混苍穹。故清代吴楚材评说:“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以《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此文对后世影响极大,尤以“发愤著书”一说,鼓舞历代无数文人志士为理想而奋斗不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