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与《论语》·《论语》中的逻辑故事·名正言顺》注释|译文
子路①曰:“卫君②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④也。名不正,则言不顺⑤;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⑥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⑦而已矣。”(《论语·子路》)
【注释】①子路:即仲由,是孔子的学生。②卫君: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辄的父亲蒯聩是灵公的太子,因罪逃往国外,灵公卒,由辄继为卫君。后来蒯聩回国,取得君位,辄则出奔,因此称为出公辄。③名:名分、名称、称谓。④阙(quē)如:空缺。⑤顺:合理、通顺。⑥错:通“措”。放置,安放。⑦苟:马虎、草率。
【译文】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等待着夫子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首先做什么?”孔子回答:“那一定是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子路说:“是这样的吗?您太迂腐了!为什么要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呢?”
孔子说:“仲由啊,你怎么这样粗野!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一般采取搁置、存疑、保留的态度(你怎么能够乱说呢?)。语词、概念不正确,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则办事不能成功;事情办不成功,国家的礼乐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国家的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用之不当,百姓就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运用的词语,一定要能够合乎道理地说得出来;如果能顺理成章的话,也必能行得通。君子措词说话可千万不能有一点马虎和草率啊。”
【评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名和言的关系,认为言有赖于名,名不正,言就不能顺,正名是言论合理的前提和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是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说话用“词”(语词、概念)必须清楚确切的问题。孔子提出的“正名”(使语词、概念正确),要求名称和实际相符合,保持语词含义的确定性和确指性,“名不正”是不行的,因为那就是语词脱离了所指的对象,就是名不符实。言辞(概念)、语句(判断)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决不能含混不清或错误,只有有了正确的名称,说起话来,做起事来,才属正当,并且才会产生预计的效果,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