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运清
话剧(四幕九场),根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作者海默。发表于《剧本》1956年11月号。作品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初期围绕办社问题所产生的党内矛盾和阶级斗争:有些地方的党政领导欺上瞒下,制造假典型和“灯塔”,而压抑周围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改变贫穷面貌的积极性,造成所谓“灯下黑”。1954年8月刘杰复员回乡。他有一支在朝鲜战场上用美国飞机铝管制成的箫。高兴时,把箫横过来当笛子用,吹欢乐的曲子;不高兴时,竖过来当箫用,吹忧伤的乐曲。他家所在的村子贫困落后,而一桥之隔的行政中心村却早已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县、区领导人抓的典型。那里农民生活富裕。但是这样的典型,别人没法学。因为政府有十几个人在那里蹲点,在农业贷款、化肥、新农具供应方面,均有照顾。刘杰满腔热情地联合王永祥等几户贫雇农,想自力更生办农业合作社,但受到县委书记安振邦等人的阻挠、反对。在恋人杨依兰的帮助下,他试图“先斩后奏”,悄悄筹办,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县委书记发现后,对他进行严厉批评。他母亲体弱多病,兄嫂与母亲分家。他带回的三百万元复员费替母亲还了账(高利贷)。为生活所迫,想挑菜进城贩卖,又受到贫苦村民的劝阻。他的苦闷,只有向洞箫倾吐。黄昏时候,哀怨、忧伤的缕缕箫声在旷野上飘荡。第七场,刘杰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反映情况。第八场,安书记威逼刘杰退社、拆社;一位副省长进村调查了解情况。人们忧心忡忡,议论纷纷。第九场,副省长说,刘杰反映的问题,毛主席已经知道了。群众批评安书记搞形式主义,“死把着个典型、旗帜不撒手”,阻挡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揭发村长王金魁在经济方面的问题,公安厅的同志发现那个隐藏在村子里的自称复员军人的特务贾福元逃跑了,劳动模范杨万福也沉痛揭发安书记让他虚报棉花产量的问题。刘杰的恋人杨依兰感动地哭泣,“她觉得刘杰真正的抬头了”。刘杰面对一片丰收在望的田野,取出洞箫,“横过来当作笛子,倾吐隐藏不住的解放了的心情”。他调皮地为杨依兰吹了一个欢快的乐句,然后将她一把抱在自己的怀里。剧本发表后,在各地陆续上演,获得普遍好评。有人认为,这个戏“摆脱了反映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旧套”,值得称赞。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这个剧遭受批判。有的文章指责:“《洞箫横吹》吹出来的调子多么的不对头,宣泄着对党的无限怨气”。此剧被列为毒草作品,海默被打成“漏网右派”,受开除党籍处分。1962年得到平反。“文化大革命”中,海默再次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于1968年5月含冤去世。1978年4月,文化部为海默平反昭雪。刘梦溪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海默和他的《洞箫横吹》的遭遇是颇有典型性的,它是三十年来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曲折历程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反对官僚主义文艺的历史命运(《关于文艺创作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洞箫横吹〉和它的作者海默的遭遇谈起》)。”该剧曾被改编为同名影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