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米歇尔——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

米歇尔简介

诺贝尔得奖者小简介

姓名: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man Michel)

出生年代:1948年-

职称:德国化学家

国家:德国

个人情况:米歇尔的11岁时候,成了他家乡那个流动图书馆的成员。1969年,被蒂宾根大学被录取了。他在1972年至1973年间得到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时他认为,从事学术研究正是他追求的理想。1974年在蒂宾根大学考完试后,他在蒂宾根的迪特尔·奥斯蒂希特(Dieter Oesterhelt)实验室做实验,这也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他在与沃尔特·斯托克尼斯合作过程中,迪特尔·奥斯蒂希特在盐杆菌中发现了细菌视紫红质,他后来提出可以将细菌视紫红质当作彼得·米切尔化学渗透理论框架的质子泵。他又通过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他描述了盐杆菌ATP酶(腺苷三磷酸酶)活动的特点。1975年,他随同迪特尔·奥斯蒂希特一起去了维尔茨堡。在一篇论文中,他把二磷酸腺苷和三磷酸盐的细胞内水平与盐杆菌细胞膜的电化学质子梯度联系在了一起。在1977年,他由于有关嗜盐杆菌独特的光能量转导系统的工作在伍兹堡大学获得其博士学位,他们于1979年4月发现了第一个真正的三维细菌视紫红质膜晶体。他1980年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与理查德·亨德森呆了4个月的时间。从1987年起,米歇尔教授在德国马普学会从事研究工作。他因在“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与罗伯特·胡伯尔、乔安·戴森霍费尔共同分享了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米歇尔教授在40岁时就获得诺贝尔奖,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

米歇尔成功的故事——困境坚强

其实很简单。生物化学课本中有一个定理被认为是不可能成立的,而我认为它是可能的,最终证明它成立。

——米歇尔

米歇尔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的一块土地甚至不足以维持生活。在求学的道路上,他的家庭不能给予他更多的帮助。米歇尔自己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取决于基因还是早期的成长背景。但他仍然感激家庭执着地支持他求学,令他最终能进入科学圣殿。

女画家梁丹丰女士曾经这样说过:豁达的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面对困境,反而使她更加的坚强,不要为逆境所败。在逆境里,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往上爬别再往下坠,人的本领往往是从艰难中锻炼出来的,因为,困难往往不如你所想象的那样不可排除。

米歇尔选择了自己要走的道路。他告诉自己,无论前方会出现什么困难,必须设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正是在这样阅读大量书籍的过程中,他对知识的兴趣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当有人问米歇尔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课题时,他这样回答。“其实很简单,生物化学课本中有一个定理被认为是不可能成立的,而我认为它是可能的,最终证明它成立。”为了证明当时的教科书上有个地方是错误的,米歇尔选择了后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方向。后来,他以自己为例告诫年轻学子,权威当然有他们的长处,但是不能太迷信权威。“对年轻人最好的忠告是不给他们任何忠告,让他们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米歇尔说,他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和课题,如果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完成,他会更高兴。正是由于米歇尔在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在细胞朊的结构、功能和运动机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使他在1988年与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困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我们能让自己的羽翼逐渐丰满,让双翅变得更加强健。只有这样,我们在往高处飞翔时,才不会害怕那猛烈的暴风雨。让我们来听一听高尔基先生的呼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教育启迪

毋庸质疑,战胜困境,走出困境的人往往是具备优良品质的人。生活中每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坚强地面对困难。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强化自己的内心信仰,从而培养自己的坚强,这是一种积极的特质。然而就像万物都有相生相克的原理一样,它也有伤害内心的一面。当你常常强化内心信仰的时候,依靠内心的力量来对抗困境的时候,必定会陷入孤独。有时还会无法自拔。

血型、面貌、性格……这些是都可以遗传的。但是坚强这种特质无法遗传,无法传授,它来自于内心的信仰。所以才有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说法,所以才有超越自己的说法。每次动摇的时候,面对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不是家人也不是朋友,更不是敌人。坚强来自内心,越是坚强越能在困境中给予你原发的力量,它是潜发的核动力,它能够让你坚强的走向成功之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