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独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什么是独处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里发呆?对此,一些网友认为,因为打开车门的一瞬间是个临界点,打开车门就要面对烦琐的生活、柴米油盐,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但唯独不是自己,而在车上静静地发呆,这个躯体就属于自己。

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从这个问题,我们也足以看到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独处是多么渴望,那么,什么是独处呢?

不少人认为,独处不就是远离人群,一个人待着嘛,其实不然,在牛津词典中,将独处(solitude)定义为:个体独自一人、没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客观状态。

心理学家Kosh给独处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与别人没有直接来往时,开放、自在、觉悟的心态。”他的意思是,独处并不是形式上的与他人进行空间隔离,而是一种破除外界屏障的一种心理状态。独处的意义在于开放觉悟自在的状态,而不是孤单寂寞冷、负能量爆棚的一人蜗居。

对此,也有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个体与他人在各个层面都不存在交往时才能视为独处。所以,独处并非只是“个体独自一人”的状态,而是指个体没有社会互动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独处既可以表现为独自一人的状态,如独自一人在房里读书;当身处于人群之中,只要没有社会互动亦可称为独处,如在图书馆或自习室内独自地读书或是思考问题也可算作独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独处是对自我身心的一种调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长大成人,就是要成为独立的自我,而不是他人的附属品。

可见,“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由于外在表现和内心体现的相似,人们常常混淆这两个词的概念。孤独是指个体渴望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却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独处中的人可能不快乐,也可能是快乐的。由于独处的人“动机”不同,所以产生的情绪体验也不同。

例如在失恋后,想远离人群,一个人安静一段时间,以此来抚平感情中的创伤,并对未来进行更好的规划;抑或是每天在嘈杂的环境中待久了,想要享受此刻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放松心情。不论是哪种情况,独处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提炼,抛掉浮沉,只享受当下的这个时刻。因为当我们从稚嫩蜕变出来,就背负了越来越多的责任,无论愿不愿意,你都要将这副烂牌打成一手好牌。你不再是自己,时间被亲人、工作、朋友、熟人瓜分,直到某一天,你忙完所有的事情,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你才发现,原来学会独处是成年人让生活慢下来的唯一方法。独处才是生活中最好的奢侈品。

有人说长大了就不快乐,因为越长大越孤单,其实并不是长大了孤单,而是我们不懂得调适自己。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感觉到累,因为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跑,甚至忽视了自己。例如,在工作中,你努力上进、提升业绩,希望得到认可;每天上下班三点一线,没任何变化,回家后做饭、吃饭、追剧,偶尔和朋友小聚……工作、家庭和社交,似乎成了我们的一个个战场,你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超人,你是孩子的父母,是朋友的知己,是爱人的伴侣,但唯独不是你自己,曾几何时,你也想暂时抛下这些烦恼,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现在的你,依然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其实,当你累了,你可以选择独处,将内心的烦恼、压力都倒空,然后遇见崭新的自己。

我们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其实,独处很简单,你可以在楼下的花园散散步,看孩童嬉戏;可以一个人看一场电影、喝一杯咖啡,看一小时的书籍,也可以练瑜伽,这个时候你才是真正地放下,一个人越是有许多的事情能够放下,越是富有。

我们每个人,只有跟自己相处的时候,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看厌了平日里的世事纷争,我们需要忙里偷闲,让自己关掉和这个世界衔接的开关,这个时候自己不再刻意说什么、做什么,这样才能活成自己,其实,所谓活成自己,不过如此简单。每天留点时间,与风景、音乐、空气、轻风相处,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