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忠的绿色人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友忠的绿色人生

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

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2009年的阳春三月,柳树梁春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濯濯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70岁的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人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

“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年,机会来了,他把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没拿去修房,而是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

一开始,家里人都反对,村上不少人也觉得把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全部投在山上不划算。但李友忠还是想法说通了家里人。

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握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工程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畜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也就是那年春季,在政府的号召下,武都区群众开始大规模种植油橄榄。李友忠从村干部那里得知,两水村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是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

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将柳树梁的2300亩荒山全部承包下来,大规模发展油橄榄。他通过向镇上、村上申请,从区土地部门办理了土地使用证,并和村上签订了50年荒山承包合同。

他的3个儿子、儿媳也被他执著的精神所感动,都拿出各自的积蓄,用于支付人工费、水电费、树苗费。

为使树苗不被干死,那年夏天,他带领3个儿子和民工到村头打井,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打到地下85米,最终没有打出水来,直径3米的一口井,一滴水都没抽出来就变成了废井,仅此一项花费资金就七八万元。

面对尴尬的境况,李老汉一声不吭,拿起铁锨带着儿子,在山上修建起了一个蓄水池,在山下修建了1500米的三级提灌,还把电通到了山上,当年秋天,白龙江的水被引到了山上。这个工程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

“现在柳树梁上的油橄榄已有100多亩,有些已开始挂果。这个树种是我们武都人的骄傲,在我的带动下,村上不少人家也开始种了,按大家的说法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