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先贤墨子曾给弟子们讲过一堂生动的课,他将弟子们带进一家染坊,工匠们正在将织好的布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浸泡不同时间后,取出晾晒,这样就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布。
墨子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这些丝织品,本来是雪白的颜色,放到青色的染缸,就变为青布;放到黄色的染缸,就变成黄布。染缸里的颜色不同,布的颜色就不同,如果一块布进入不同的染缸,就会沾上其他颜色,所以,染布的时候要加倍小心,才能保证布的纯色。”
墨子进而总结说:“一个人的品性就像一块洁白的布,想要染出什么颜色,要靠我们自己把握。”
我们生活在一个古老又有底蕴的国度,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智慧,值得我们研读效法。就如故事中的墨子,从几个染缸几块布料就能看到人性的本质和变迁。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如一块洁白的布,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父母师长教诲,受他人影响,渐渐有了自己的颜色。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很难把握布的颜色。当我们渐渐懂事,开始以更高的要求看待自己时,首先审视的是自己的品德。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人格的底座,有什么样的品德,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样是学者,有道德的人会为人类造福,而道德感欠缺的人却会为社会带来危害。就如同样搞医学研究,有些人研制药品,有些人却研制毒品。一个人万万不可轻忽对道德的要求,因为人的欲念本来就多,不加以控制,很容易旁逸斜出,失去本心。
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一个人的心灵应该始终保持明净。这就需要我们有极高的道德水平。在古代有一种提高自己道德的方法叫作“慎独”,就是说在无人看到的地方也要检讨自己的缺点,真正做到从里到外严格规范品行。这种方法历来被人称道,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慎独”,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切行为,自然可以使心灵合乎道德,不被世俗污染,就如莲花那样虽在淤泥之中却一身清净。
一群弟子询问老师如何消除杂念,老师反问:“院子里有野草,怎样才能铲除?”
“应该用铲子铲掉。”一位弟子说。
“一把火就能将它们都烧掉。”另外一位弟子说。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应该连草带根一起都拔出来。”还有一位弟子说。
“明天我们把院子里的地分为四块,你们按照你们的方法锄草,我按照我的方法锄草,半年以后,我们看谁的方法更好。”老师说。
半年很快过去了,师徒聚在院子里,发现徒弟的三块地依然杂草丛生,只有老师的那块地长满了金灿灿的稻谷,原来老师并没有想办法除去杂草,而是种上了粮食。
“人的欲念就像杂草,不论什么方法都无法根除,所以,对抗欲念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美德。”老师对弟子们说。
想除掉土地上的野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想除去心灵里的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美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慎独”,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就能够做到对人对事表里如一,对事对物有原则又不失情谊;有杂念的时候,他们自己知道如何控制,更不会为了外界的诱惑变得躁进使性,忘了自己本来的身份。
人们常常感叹人性莫测,也感叹自己在变化,随着世事无常,变得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人为什么会改变本性?因为心躁。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让我们急于改变,所以躁;人际中有太多不满却无处发泄,所以躁;事业上有太多目标想要达成却不知要多少时间,所以躁;眼睛里看到太多诱惑想要一一尝试,所以躁……心躁,唯有培养道德能够加以约束和安慰。
一个重视美德、培养美德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心躁,他们知道人性最重要的是平,是静,经得起考验的坦荡,这才是他们的追求,所以世俗不能让他们浮躁。他们的脚步总是稳的,心态也是端正的,他们谦和处世,磨炼自己的品德耐力,就像古诗所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重视品德修养的人,晶莹剔透,如冰如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