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死生:人生就是一个“渐”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季羡林:谈死生:人生就是一个“渐”字

人生就是一个“渐”字

季羡林说道:“看到我已经有了一把子年纪,好多人都问我:有没有什么长寿秘诀。我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90岁,在常人眼里必定是高寿了,一个90多岁的老人,如果不想到死亡,那便真是怪事了。季羡林先生到了这个年龄,多次谈到对于生死的思考,他说与其回避、畏惧死亡,不如正面理解死亡。

坦然面对死亡

季老在《老年谈老》《八十述怀》《梦游二十一世纪》《九十述怀》《九十岁初度》等多篇散文中都谈到了他的生死观。《九十五岁初度》写于2006年8月8日,季老开篇谈到他过生日,在别人看来是又增加了一年寿数,但在他看来是自己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庄子说“万物方生方死”,从这个观点上看,季老坦然地面对死亡问题,正是对时光流逝的万古不易之理的深刻体会。他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因为人类和一切生物都对死亡毫无办法。“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季老一直以陶渊明的一首诗为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多次在文章中说道:“该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多么干脆利落啊!”有生有死,这不但是人类的进化规律,也是一切生物的消长规律,无论谁都不能违背。

相传禅宗六祖惠能坐化之前,众弟子围着他痛哭流涕,惠能十分坦然地说道:“你们不必伤心,我另有去处。”庄子讨论生死时认为,人们因为对死亡心存恐惧,临死前拼命挣扎哭泣,结果死了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很舒服,才知道临死时的悲伤痛苦都是多余的。生与死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人一出生就开始奔着死亡而去,如果我们能坦荡地承认死亡,以此态度面对活的人生,便可以从容、淡定、轻松,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博大的胸怀。

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

季老说道:“一般人的生活,几乎普遍有一个现象,就是倥偬。用习惯的说法就是匆匆忙忙。”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呢?季老这样回答:“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粗暴对待生活的人,无法理解“生”的价值,更不会懂得“死”的意义。

一对夫妇都患了癌症,两人将家产平分,各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丈夫说他一生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如今剩下的时间不多,为了不留遗憾地离开世界,他打算用最后几年实现愿望。于是他列下一个清单计划:去埃及和希腊,去悉尼大剧院听一场音乐会,拍摄一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读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去主场支持自己喜欢的球队比赛……

而妻子却住进了医院,把所有的钱花在治疗上,每天烦恼、忧愁、沮丧,忍受着漫长而痛苦的煎熬。半年之后,丈夫打电话给妻子:“如果不是这一场病,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曾经的生活有多么糟糕,是癌症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我才真正明白生命是什么。”妻子劝告他说:“你都快死了,还在外面游荡,赶快把病治好才是正经事。”

两年之后,妻子癌症恶化,不治身亡。丈夫却仍旧活得很好,他奔走在全世界各地,做了许多不同的工作,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许多人都在日常的行色匆匆中变得无趣,思想日渐混沌,生而无望,死而无惜。电影《滚蛋吧,肿瘤君》讲述的是一个患者面临死亡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季老认为,正因为我们以清醒平静的态度面对死亡,才不能允许自己活得粗暴,过得匆忙。对于死亡而言,“当时只道是寻常”,对于活着来说,“人生处处皆风景”,这才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事情。

人生就是一个“渐”字

季羡林先生的父母都未活过50岁,在长寿的问题上,季老说他自己“少无大志”,最初的意愿就是活过50岁。当他88岁“米寿”生辰时,朋友冯友兰先生书赠曰:“何止于米,相期于茶”,希冀季老活到108岁的茶寿。

曾有人开发了一处名为“文化名人苑”的墓地,开发者因为仰慕季羡林先生,因此想赠20平方米的墓地给他,并向他保证墓区“居住”的都是好人和名人,绝不会让他与不愿为伍者同眠。著名歌唱家王昆女士亲自致函,信中写道:“如我们夫妻先您而‘入住’,我们在那边等您。先生如先去,请在那边等着我们。咱们好在另一重天地里聊聊天,畅谈我们在这一边没有来得及畅谈的话语。”

季老回了这封信,表示愿意应允此事,并盖上两方“羡林长寿”的印章,表明了自己想要活到茶寿的决心。季老一生精研佛学,早就参透了生离死别,他的父母、婶母、妻子、女儿,还有身边的波斯猫,都先他离去。他曾自嘲自己是“孤家寡人”,但谈到生死时,他认为从生到死其实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人生就是一个“渐”字。他说:“我不做长生的梦,我对老年甚至是人生的态度是道家的。”

生命无常,季老最终没能完成活到茶寿的宏愿,但他去往另一重天地,可以跟朋友们聊聊天,畅谈他们在这边没有来得及畅谈的话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