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会影响世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季羡林: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会影响世界

中华文化会影响世界

西方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多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思想不鲜明,大多是中国功夫等花拳绣腿的表层文化,甚至赔钱赚吆喝。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季羡林先生却认为中华文化是未来世界的“解药”。

文化自信丢不得

古代中国过于自信,不屑于走向世界,而是要求世界走向中国。当时的“外交方式”就是要求各方属国前来朝贡,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中国居天下之中心。历史上世界文化走进中国,也须“本土化”后才能通行。比如基督教原本不允许崇拜偶像,利玛窦在传教时改为允许中国信徒拜祖宗、拜孔子,基督教才得以在中国发展。

但古代中国是开放的,虽然没有主动到世界去传播文化,却包容着世界各国的来客。自秦汉之后,大量的外国人慕名而来,日本等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到了近代中国,由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世界通向中国的大门被封闭。直到西方世界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大门,如梦初醒的中国人才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

因此,季老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是丢不得也不能丢的。文化既是国家的名片颜面,也是我们能够进入世界民族之林的最佳通行证。我们如果丢掉文化自信,就只能跟着西方文化“邯郸学步”,最后结果就是,别人的东西没学好,连自己本来拥有的东西也丢光了。

坚守中华文化

季老很欣赏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西方文明在创造惊人的物质财富时,却因其不可遏止的活力与破坏性,将整个人类社会绑上了高速行驶的列车,造成了地球固有资源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或消失,并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焦躁的半荒漠时代。“现代世界”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充满了极大的不稳定性。没有人会否认,这种状况越来越糟糕。这位睿智的历史学家的一席话给了季老很深的印象,他说:“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

然而,研究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在虚心地向一些到美国访问的中国学者求教时,就遇到了让季老感慨不已的事。那些有着气派名头的学者,在别人向自己表示了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后,常常会这样回答:“这是您在猎奇吗?您可知道,您处身在一个伟大的国度,一个给予了世界以最符合人性的制度的国家,为什么您反而会赞美我们的文化?老实说,几乎从一百年前开始,中国知识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都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并将它们视为耻辱,这也是我来到您所在的这个国家学习的原因。”

我们的文化何以能拯救世界?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新的思想从哪里来?还是要从我们固有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季老认为我们的文化有足够的底蕴。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历经几十年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迎来了第一轮“国学热”。进入21世纪以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孙子兵法》等诸多优秀著作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对经典的解读成为一种新气象。

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经成了待人、处世、律己的重要资源,与外来文化和宗教相比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在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传统文化提供着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可以滋养心灵、慰藉情感、提升精神,为当代中国人提供精神食粮,与此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中华文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影响,经历了从制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过程大致相同。

季羡林先生于1992年发表了《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一文,他在文中谈道:“以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二十一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要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使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诚然,早在20世纪,辜鸿铭就在《挑战与出路》一书中指出,西方人倘若研究中华文化就能够帮助现代世界拯救文明的破产;而梁启超更是提倡要用中国的“精神文明”来解救西方的“物质疲惫”。

华夏文明讲求天人合一,从政治、经济等多角度维系有限的自然资源与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在当今世界,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坚持华夏文明的正确理念,并依靠复杂的体制机制来实现社会与自然各方面的平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是未来拯救世界的“解药”。

季羡林先生有言:“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会向外流散。全人类都蒙受文化交流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未来世界的“解药”。提倡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