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重峦叠嶂,峰回路转,人杰地灵。
在这山区的深处,有一个乱石窝子,乱石窝子里有个叫张家泉的穷村庄。1933年7月6日夜晚,暴雨倾泻,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降生到了张家泉。他就是我们的“钢铁勇士”朱彦夫。
旧社会贫苦的生活,让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日夜盼望救星共产党。1947年的一天晚上,年仅14岁的朱彦夫在已熟睡的母亲床前,轻轻地磕了几个头,起身悄悄地关上屋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朱彦夫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两次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蔓延到鸭绿江边,对我国形成直接的威胁。为了新中国的安危,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果断地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7岁的朱彦夫,同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加入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大军中。同年12月初,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奉命执行抢占250高地,阻击敌人进攻,保障大部队行动的艰巨任务。敌我双方为夺取250高地展开一场激战。250高地一战,朱彦夫所在的连队除他以外全部壮烈牺牲,朱彦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
战斗结束后,朱彦夫被战友发现并抢救了回来,送回祖国救治。因为伤势太重,医生们经过会诊,决定把朱彦夫的四肢都锯掉一半。当朱彦夫醒来时,他首先发现自己失去了双手。他歇斯底里地呼喊着、挣扎着……忽然觉得两腿也空荡荡的,随后,他疯狂地乱蹬,这时竟然发现连双腿也没有了。朱彦夫一下子崩溃了,对着护士大喊着:“你们快说,我的手哪儿去了?我的腿哪儿去了?快还给我!”这时,医生来了,他向朱彦夫解释道:“你的伤势极其严重,如果不截肢,性命可能就不保了。”朱彦夫仍旧狂怒:“没了腿就不能再上战场了,没有手就不能扣扳机了,活着又有什么用?”说完,朱彦夫便呆呆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当时的朱彦夫已是心灰意冷、万念俱灰,想要一死了之。他准备跳楼自杀,但发现没了双手和双腿连自杀都很困难,从病床想爬上窗台,竟然重重地摔了下来。医生闻讯立马赶到了病房:“朱彦夫,你要干什么?自杀?你怎么这么自私!”朱彦夫小声嘟囔道:“自杀是自私?”“说自私还是轻的呢,严格来说,你是对党、对国家、对家人的背叛,也是最懦弱最无能的表现!”院长也赶来劝慰朱彦夫,语重心长地说:“为国家的需要作出牺牲,是最有价值的,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你应当顽强自信地活下去。”朱彦夫像小孩子犯了错一样,低下头,小声地说道:“我向您保证,我再也不干傻事了。”后来,组织上将朱彦夫送到了休养院。
在短暂的绝望和痛苦之后,朱彦夫渐渐地从伤残的梦魇中醒来。他想到,人生的价值不能由身体的健全和残疾来衡量,只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那就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后半生的行动准则:勿求健全,只求生存;勿求人助,只求自理;勿求伟绩,只求发光!自那以后,朱彦夫坚决向组织上申请回家乡休养。经过多次请求,组织上最终同意朱彦夫回乡休养。
全力办夜校。回到家乡的朱彦夫一刻也没闲着。在同村民们闲聊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有人不识字而进错厕所的真实笑话。朱彦夫心想,要想让家乡好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幸福起来,没有知识和文化是不行的。于是,朱彦夫决定办一个扫盲夜校,这样村里的男女老少就都能来学习了。办学校没场地,朱彦夫决定自己搬到破旧的老房子里住,把那两间新盖的房子腾出来做教室;没钱,朱彦夫就用自己的抚恤金买来书和黑板;没教师,朱彦夫就自己拖着残缺的身体给乡亲们上课。不论天气多么恶劣,朱彦夫总是第一个到夜校,从没有缺过一节课。粉笔有灰不卫生,不能直接用嘴来咬,朱彦夫就把自己收藏的弹壳套在粉笔上,用嘴咬着,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地书写。在朱彦夫的帮助下,村民和孩子们都学到了不少知识。朱彦夫知道,办夜校只能让人们认几个字,要想真正改变贫穷的状况,光那几本教科书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把自己多年攒下的150元钱拿出来搞一个图书室。这个图书室的建成,帮助村民们打开了一扇知识和思想之窗。朱彦夫虽然身体残缺,但他像初春的风儿一样,把希望和生机吹进了沂蒙山深处的那个小山村。
通过扫盲夜校的开办和图书室的建立,村民们从心底里感激和敬佩四肢不全,失去左眼,右眼视力只有0.3的朱彦夫。在一次村委会的选举中,朱彦夫被乡亲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朱彦夫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他想,既然做了村里的带头人,那就一定要全心全意、拼尽全力为老百姓干实事。
为民亲自打井。张家泉村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用“滴水贵如油”来形容都不过分。要是赶上大旱,庄稼几乎要绝产,连人畜吃水都很困难。朱彦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要打井。他拖着伤残之躯到处转悠,终于发现了一处泉眼。朱彦夫亲自请来水利技术人员勘查,当确定可以打井后,他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开工后,朱彦夫每天都会拖着残腿去打井的工地。眼瞅着就要进入到大雪飘飞的冬天,他决定加快进度24小时轮班打井,并且排班亲自下井。他要下井时,大家纷纷来劝阻他,但谁都劝不住。有一次,朱彦夫像往日一样从井底爬上来,想解下假肢休息一下,但怎么也解不开。大家见了赶紧前去帮忙,仔细一看,全都惊呆了:原来是井底溅起的泥水和截面磨出的鲜血混合,把假肢和断腿冻在一起了,在场的村民无不被深深地感动。事后,朱彦夫仍旧每天坚持到工地和大家一起打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井,终于打成啦!朱彦夫站在井边欣慰地看着清冽的井水,所有的艰辛此时一下子烟消云散。
为电万里奔波。张家泉村水的问题解决了,朱彦夫又提出要解决电的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采购架电用的很多材料十分困难。但朱彦夫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四处奔走,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朱彦夫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先后去了青岛、陕西、东北、上海……跑了2万多公里的路程。他所经历的痛苦和艰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是常人无法承受的:每次截肢的地方因摩擦出血,他就用布擦一擦,再套上假肢继续赶路;上下车时,由于人多经常被挤得摔倒,他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前行;有时累得实在不行了,他就倚坐到马路边的墙角歇息……最后,10公里的架电材料备齐全了,张家泉村里终于通上了电。
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们苦战了25年,终于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1982年,他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一直以来,朱彦夫都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用文字把他和战友浴血奋战的故事记录下来,告慰牺牲战友的在天之灵,也让后人知道他们为了崇高的信仰是怎样献身的。所以,他决定要写一本书。写书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四肢不全、只有一只眼睛的朱彦夫。可他确实去做了,并且最后做到了。
1985年,朱彦夫正式走上了艰辛的创作之路。朱彦夫接受的教育只是在部队扫盲班里识得一些字,所以他写书需要频繁查字典。由于没有手,查字典对朱彦夫来说是件麻烦的事情,有时候查一个字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等字查到了,思路又被打乱了。最艰难的还是书写,那时候没有电脑,每一个字都是朱彦夫一笔一画地写出来的。由于没有手,朱彦夫只能用嘴咬着笔摇晃着脑袋写作。总算费劲地写出一句话,却被口水浸湿变得模糊不清。每到这时,朱彦夫心里都会涌出一股说不出的悲凉。但他并没有放弃,低头写字不行,就仰着头口衔钢笔,这样就不会流口水了。朱彦夫的儿子看到父亲写字如此艰难,提出代他写字,但被朱彦夫拒绝了。朱彦夫自写书那天起,吃饭睡觉的时间变得没有一点儿规律,分不清哪顿是早餐,哪顿是午餐,每天躺在床上的时间只有5个多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朱彦夫写的书终于在1995年完稿了。自1985年到1995年的这10年间,四肢和视力残缺的朱彦夫写出了一本40万字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极限人生》。1996年,《极限人生》出版并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时隔不久,朱彦夫在一次报告会上突发脑中风,身体只有半边能够动弹。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1998年6月,朱彦夫在别人的帮助下,又撰写并出版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普通的农民、普通的党员,但他的一生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壮年回乡建设家乡,打井架电,尽心尽力;老年用残肢抱笔,一身正气,血书春秋。他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勇敢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党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特有的生命张力。在朱彦夫的身上,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