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里,“方舟”代表着希望,载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驶向幸福的彼岸。而有一位老人,他自身就是一座“人间方舟”,载着无数中国孩子,抵达了健康的彼岸。这位老人,就是被国人亲切地称呼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
1926年6月16日,顾方舟在上海出生,父母给他取名为方舟,也许是期盼这个孩子的人生能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希望,也可以为他人带来希望。都说一个人的童年应该是甜甜美美、无忧无虑的,然而顾方舟的童年,却弥漫着艰辛与屈辱。幼年时父亲因感染疾病而离世的悲痛、母亲独自抚养兄弟4人的艰辛、受到同龄人歧视时的独泣、亲历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人时的屈辱……童年的一幕幕悄悄在顾方舟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我要认真读书,将来做一名医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里,他作出了一个选择,一个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选择。在公共卫生专家严镜清先生的课上,顾方舟了解到了中国公共卫生的现状,这使得他震惊不已。当时的中国人对公共卫生还很忽视:厕所沿街沿河而建,河水不仅用来饮用,还用来洗衣、排污等,蚊蝇丛生、垃圾遍地……卫生环境的恶劣直接导致的是传染疾病的年年横行,每年有上百万人因感染疾病而死。顾方舟常常听着听着,就忍不住湿了眼眶。有一次,班里一名同学随老师去河北考察矿工劳动卫生状况,回校后她泣不成声地向同学们诉说了矿工的苦难:生产生活环境极差,疫病多发,病死了就被扔到“万人坑”里……她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对顾方舟产生了多大影响。顾方舟突然意识到,做一名医生再怎么努力,一辈子也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而当时的中国急缺公共卫生人员,如果能成为一名公共卫生学家,则可以让数不清的人远离疾病,能救千万人!从那一刻开始,曾立志做一名医生的顾方舟,决心要成为一名公共卫生学家,为中国人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而努力,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而奋斗。
1951年,顾方舟被选为新中国首批赴苏联留学的人员之一。留学期间,他一直牢记着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的嘱托,国家培养一名留学生需要投入不少的费用,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国家的信任和期望。顾方舟心怀振兴祖国的使命、背负着国人的期待,开始海外求学生活。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语言不通等种种困难,刻苦努力,获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
1955年,顾方舟学成归国。也正是在这一年,一种奇怪的疾病突然侵袭了江苏南通,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患者大多为儿童,甚至有466人死亡。随后,病情迅速蔓延到了青岛、上海、南宁等城市。一时之间,全国上下闻病色变。这种可怕的疾病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患者由于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而导致身体残疾,严重者甚至会死亡。这种疾病至今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注射疫苗预防。而在当时,中国对这种病毒根本无能为力。有一次,一位年轻母亲背着孩子找到顾方舟,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地拉住他,撕心裂肺地哭着哀求道:“大夫,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顾方舟痛心地看着这个孩子,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可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治病救人本是自己的职责,可是面对这种疾病,顾方舟却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想到还有许许多多的孩子也是这样,顾方舟跟孩子的母亲一样悲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要让千千万万的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地成长。
1957年,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展开对这种流行疾病的研究。顾方舟用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首次证明了在南通流行的疾病是以I型为主的脊髓灰质炎流行。1958年,顾方舟带领研究小组从患者的粪便中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且成功定型,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此为标志,顾方舟打响了攻克脊髓灰质炎的第一枪。
1959年3月,卫生部决定派顾方舟等4人到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工艺。当时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种是死疫苗,另一种是刚研制成功的活疫苗。顾方舟等人前往苏联的目的是考察死疫苗。脊髓灰质炎死疫苗虽然安全且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但疫苗要分4次注射,不仅价格昂贵,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来说,很难做到为所有儿童接种疫苗。在考察中,顾方舟得知有一种刚刚研发出来的活疫苗,不仅使用极为方便,而且成本只有死疫苗的1‰,但还未进行安全性试验,也没有其他国家实际使用过,未知因素太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没有保证。对于疫情严重却又国力不强的中国而言,选择一种适合中国的疫苗,至关重要。结合中国国情,顾方舟果断地作出判断:死疫苗不适合中国,我们只能选择活疫苗,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的,而且从经济上来说,我们国家也承受得起。作出这个判断的顾方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谁也不知道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否安全,是否有效,是否能够阻止病情的蔓延。
回国后,顾方舟立即带领研究人员展开了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研究。首批实验疫苗很快就在北京生产出来,且通过了动物实验。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对动物是安全的,对人而言未必安全。只有通过人体实验,才能验证疫苗是否真的安全,这也是疫苗能否正式投入生产的关键。但若进行人体实验,实验对象将会面临着残疾甚至死亡的风险,这也是顾方舟最难迈出的一步。但病情不等人,必须得有人做探路者。没有丝毫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试服了疫苗,观察期过后,他们身体没有出现任何异常。但这并不代表着疫苗已经通过了安全实验,由于成年人大多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免疫力,因此必须通过小儿试服才能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可是,要找谁的孩子来做实验呢?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呢?每一名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一旦疫苗有一点儿问题,那可是会毁了孩子的一生的。顾方舟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时,顾方舟想到了当初那个抱着孩子绝望大哭的母亲,想到了自己曾经的无能为力,想到了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正面临着病毒的威胁,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1960年的一天,顾方舟瞒着妻子、含着泪水,给刚满月的儿子亲手喂下了疫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乏为民族复兴和科学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科学家,可如顾方舟这般,不仅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而且还拿自己的亲生骨肉做实验对象的,绝无仅有。作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的负责人,顾方舟不是不知道服用疫苗的风险,恰恰相反,正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所有风险,才选择了以身试药,才选择了亲手给自己的儿子喂下疫苗。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无情,而是医者大仁。
在顾方舟的感召下,同事们纷纷给自己的孩子也服用了疫苗。这群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就以这种壮烈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人民和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1天、2天、3天……测试期渐渐过去,所有服下疫苗的孩子都安然无恙。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顾方舟和同事们喜极而泣——孩子们没事,疫苗是安全的,可以正式投入生产。
1960年底,首批正式生产的450万人份的疫苗迅速在全国11座城市推广使用。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脊髓灰质炎流行高峰逐渐下降。但顾方舟并没有感到一丝放松。为了保持活性,液体疫苗必须得冷藏保存,运输存储等环节的门槛太高,只有一些大中城市才能满足这些条件,难以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而且孩子一听到是药,大多不愿意吃。那能不能制造出一种既方便运输保存,孩子们又爱吃的疫苗呢?一天,正看着儿子开心地吃着糖果的顾方舟,突然想到什么:如果能把疫苗做成糖丸那多好。他借鉴中医制造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了配方,将液体疫苗融入到了糖丸之中,最终制成了孩子们眼里好吃的“糖丸”、家长们心中放心的药,攻克了疫苗计量难、服用难、储存难、运输难、普及难的5大难关。顾方舟以始终如一的坚强毅力,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推动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一次次改善,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
从1962年起,一粒粒糖丸被生产出来运往全国各地,在攻克脊髓灰质炎的战役中,小小“糖丸”大显奇效,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使得上百万名儿童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那一年,74岁的顾方舟代表中国,在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1957年到2000年,顾方舟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路上艰辛跋涉了44年。2019年1月2日,“糖丸爷爷”顾方舟与世长辞,享年92岁。
2020年5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播放的一段视频令无数人热泪盈眶。面对前来看望自己的有关人员,几乎已睁不开眼的顾方舟紧紧地抓住后辈的手,留下了最后遗言:“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糖丸爷爷”仍然惦记着祖国,牵挂着祖国的未来。
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护佑几代中国人的健康成长。顾方舟鞠躬尽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片赤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