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带之间,坐落着鲜为人知的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险峻陡峭的高黎贡山驻守着这片秘境,清澈碧绿的独龙江横贯乡村,这里是我国少数民族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崇山峻岭,孕育出了一名民族干部。他身材并不高大,却巍峨如山坚强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他性格并不温顺,却柔润如水细心地关爱着这里的百姓;他皮肤晒得黝黑,却是照亮独龙江的一束光芒。他就是独龙族人的脱贫带头人——高德荣。
历史上的独龙族一共经历了三次巨变。
第一次巨变是新中国成立,独龙族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获得了民主政治权利,实现了一次真正的跨越。1954年3月,高德荣出生在独龙族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听着父辈们住山洞、火炮传信、野果充饥的故事长大的他,立志要改变族人的生存环境。
1972年,高德荣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怒江州师范学校。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峡谷,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看到了独龙江的差距。1975年,高德荣从学校毕业后留校工作。对一名师范毕业生来讲,这是一个很理想的职业生涯的起点;对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这更是一次近乎完美的人生蜕变。但是,工作4年后的高德荣作出了一次令人诧异的决定——主动请缨回独龙乡当一名小学教师。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25岁的高德荣带着对独龙江深深的眷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乡路,在海拔1600多米的大山深处,默默守望独龙族基础教育的未来。
高德荣认为教育乃兴邦之本,他要身体力行,为独龙江人带来发展的希望之光。1979年,高德荣担任独龙江乡一所学校的教导主任,当时学校的一些孩子因为常年营养不良而病倒。高德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各种办法争取和创造条件,改善伙食。雨季来临,河水暴涨,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变得艰难又危险,高德荣二话没说担任起学生护送员。每天上下学时,高德荣与学校的老师一起背着低年级的学生,手上牵着高个子的孩子,蹚过湍急的河流把孩子们安全护送上岸……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高德荣逐渐成长为一名独龙族党员领导干部。他先后担任过贡山县独龙江区(乡)副区长、党委副书记、乡长等职务,2001年担任贡山县县长。无论身在何处,担任什么职务,高德荣心中一直念念不忘让独龙族人摆脱贫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独龙族人依旧居住在茅草房里,出行靠徒步,过桥靠溜索,生活靠救济的历史还在这里重复和延续,独龙江仍然是当时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高德荣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得出结论:要想富,先修路。
第二次巨变是告别了不通公路的历史。致力于山乡,天堑变通途。雪山连绵,峡谷陡峻,在造就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无情地将独龙江乡与外界隔绝。独龙江地区只有一条64公里的马帮驿道通往县城,人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地苦行,一个单程就要耗时三天三夜。1997年初,时任贡山县副县长的高德荣与县委书记一道奔走北京,希望县里的公路建设能得到国家资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大家共同努力,从贡山县城一直到独龙江乡的公路在1997年开始动工修建,并于1999年正式竣工通车,打通了一条与外界连接的通道,完成了独龙族群众苦苦追寻的梦想。不仅是让他们获得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环境,更象征着全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公路盲点在中国交通版图上的彻底消失。
要想发展光靠路还不行,还要有好的致富点子。2007年,本已调入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高德荣,带着发展独龙江乡经济的致富经再次回到了独龙江乡,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是不在独龙族群众的地方办公,那就开展不了工作。”他特意请来了专家,经过一番考察,专家建议科学种草果:草果育苗撒山基土、布遮阴网、建大棚。考虑到独龙江乡的实际情况,高德荣先找了一片实验田建起了草果示范基地。年过五旬的他背着三四十公斤重的草果苗溜索滑江去基地,一到草果地就从腰间抽出砍刀,麻利地砍断老枝叶平铺在地上,“这个枝要摆正,烂了以后可以做肥料”。那把式简直就是个老农民。
起初,推广种植草果颇费了一番周折。独龙族群众祖祖辈辈过着民风淳朴、自给自足的生活,让村民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绝不是件容易事。高德荣深知这种情况,他挨家挨户地动员宣传,不厌其烦地讲解种植草果的好处,给大家耐心解心疑、鼓干劲,有时候在村里一待就是一星期。他承诺,教会大家科学种植,直到结出草果为止。几年下来,草果种植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每到收获时节,郁郁葱葱的草果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像一颗颗硕大漂亮的红宝石,乡亲们上上下下忙得歇不住脚,笑得合不拢嘴。
高德荣带领独龙族同胞把独龙江大峡谷的山地作为独龙族致富的“绿色银行”,他们存入的是自立和勤劳,积蓄下的是富裕的生活和美好的希望。他们也用行动向其他兄弟民族证明,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踏实勤恳的劳动,才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银行”。
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遮天蔽日,枝繁叶茂的独龙江乡,家家户户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是一道格外亮丽的风景线。这是高德荣的主意,他说:“不仅告诉外国人这是中国地界,更提醒居住在这里的独龙族同胞,你是中国人,不能干给中国人丢脸的事。”独龙江乡地处中缅边境,一些人与缅甸的边民有亲戚关系,但高德荣向大家规定:不允许擅自跨出国境一步。作为一名优秀侨眷,他为中缅胞波情谊、睦邻友好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缅边境线上侨务工作的典范。高德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觉悟和行动证明对民族、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带领独龙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密不可分。独龙江被誉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对于独龙江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高德荣有着颇为辩证的看法:“保护是一种理性开发,更是看不见的开发。独龙江要以保护为主,一定要给全国人民留下一个完整的、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动植物基因库,这是对子孙后代最大的贡献。”出于对家乡和乡亲们的热爱,高德荣经常摄像机不离身,每次走进独龙族的寨子,只要是有亮点的人和事,他都会拿出摄像机拍下来作为资料保存;而说起贡山的一草一木,他都能如数家珍般的开始滔滔不绝。
独龙江人迎来的第三次巨变是2010年1月,当地政府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整乡整族帮扶计划的实施,将使独龙族从贫困迈向小康,实现发展的大跨越。时年56岁的高德荣,承担了州委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职责,活跃在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和百姓的火塘边。至2012年末,独龙江帮扶“六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按照设想,独龙江和高黎贡山与毗邻国家的口岸通道将被打通,让美丽的独龙江成为滇西北最富魅力的旅游胜地。2018年,独龙江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22元,实现整族脱贫。作为人口较少的“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独龙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独龙族实现了从整体脱贫到整族脱贫的沧桑巨变,过上了一直以来期盼的美好生活。
高黎贡山高,你像高黎贡山坚韧质朴,奔波操劳凿出了天路;独龙江水长,你像独龙江细腻绵长,手把手帮扶建起“绿色银行”。一辈子都不愿远离独龙江的高德荣,不会说豪言壮语,却质朴而有担当,脚踏实地地为独龙江乡做了一件件利国利民的大实事。生于斯、长于斯的少数民族干部高德荣,正是用自己的信念去建设这片热土,用行动促进独龙族人奋斗出好日子。40多年的坚守,书写了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挺起了担当的脊梁,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少数民族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
生活中的高德荣总是穿一件“独龙族褂褂”,外面再套一件洗得有些褪色的藏蓝色西装,脚上穿着一双廉价的皮鞋,手腕戴着一块将近30年的手表。有人说,老高就是一个“钉子户”,在独龙江畔,一钉就是40多年。是啊!高德荣为了独龙族人,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和不懈奋斗,一直在大山间生动讲述着他与独龙族的故事,而这个生动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