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3

【解读】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出自《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14

【解读】

汉武帝迷恋狩猎,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已不满足于带领武士合围捕猎,而是手持戈矛,亲身和野兽搏斗,猎杀熊豕,以表现自己的勇武。司马相如曾多次陪同汉武帝狩猎,对其危险性十分了解。于是写了《谏猎》,上书劝谏,并告诫说:“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劝说武帝不要因眼前乐趣,无视突发祸患,冒险打猎,而要防患于未然。

【原文】

明者远见于未荫,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因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出自司马相如《谏猎》

【译文】

聪明的人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就能预见到发展态势,智慧的人在祸乱还没有显现时,就能避免危险;祸患本来大多隐藏在难以察觉的地方,发生在人容易疏忽的时候。

15

【解读】

世事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成事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更需要灵活变通的智谋。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之人。

灵活变通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

【原文】

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出自范晔《后汉书·朱浮列传》

【译文】

睿智的人善于根据时势谋划,愚蠢的人逆着潮流行动。

16

【解读】

人贵有自知之明。孔子曾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此,人们说“知人”难,“自知”就更难。一个人只有具备“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和“自胜”之“能”,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和强者。这是老子留给后人的启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文】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