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财不苟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临财不苟得

季先生语录: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种教导属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之列。然而,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所以老百姓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风之普遍,至今尤甚。什么叫“贪污腐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钱。

所谓“临财毋苟得”指的是,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而应该廉洁自律。在钱财的诱惑下,能做到临财不苟取的人,很少。所以,季先生发自肺腑地感慨道:“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我们不能说,世人都爱钱,但是世人或多或少都需要钱,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讲到钱财问题,古今中外,人们都持有不同的态度。最主要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见钱眼开,一种是如季先生所说的,“临财不苟得”。

当提到对钱财的态度时,我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为官者对金钱的态度。事实上,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无法否认,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不高,有多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用俗话来说,就是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钱财的多少。

可见,钱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每一个人都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在钱财的诱惑下,人们难以不为所动。特别是对那些注重名利钱财的人来说,他们所持的态度,大多就是第一种,即见钱眼开。正是因为社会上有这样的人,所以,才会有一些贪污腐化的现象,社会上才会有一些所谓的黑幕。

对此,季先生指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一些不尽相同的原因,贪污腐化之风,颇有抬头之势。贪污与腐化,虽名异而实同,都与不同形式的“财”有关。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最后又必同归于尽,这已经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了。

可见,季先生对此是看透了。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最后都“必同归于尽”,一切终成空,不是自己的,拿着也终究不会是自己的。

那么,我们对待钱财,该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关于这个问题,季先生非常推崇陈寅恪先生的态度——临财不苟得。所以季先生称赞道:“寅恪先生,一介书生,清廉自持,不该取之财,一文不取。他是我们学术界以及其他各界的一面明镜。”

历史上,临财不苟得的人也很多,唐朝的李勉就是其中一个。据说,在李勉为官之前,有一次,在他外出学习的时候,偶遇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两个人很投缘,一见如故,常常在一起评诗论书,非常要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这位书生忽然患了重病,并且自此一病不起。临死前,这位书生对李勉说:“兄弟,我可能不行了。我的行囊里有一百两银子,这是我进京赶考的盘缠。现如今也用不上了。我死后,还得麻烦兄弟你帮我办理后事。剩下的银两,区区小数,算是我答谢你的,你不要嫌少,千万要收下,我才能走得安心。”

李勉听着书生说这番话,很是痛心。当面收下了银两,好让书生安心。不久以后,书生就死了。李勉尽心尽力帮他办理丧事,丧事办完之后,还剩下许多银子,但是李勉一两都没有动,全都包好,放在书生的棺木里作为陪葬。

后来,李勉考取功名,做了大官,他也始终保持着临财不苟得的真我品格,一生廉洁,深得百姓的赞许。

世上真正能够像李勉、陈寅恪一样做到临财不苟得的人,不多。所以,季先生才会对很多人追名逐利而感慨万千。一个能做到临财不苟得的人,并不是他不需要钱,也并非他讨厌钱,而是他有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这样的人,身临钱财的诱惑,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降服贪婪之心魔,不为所动。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坚守真我,完善自身的人格,临财不苟得这条路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但是,真正能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将会如季先生及其所颂扬的陈寅恪先生一样,成为坚守真我的典范。

因此,我们都应该像季先生,像陈寅恪,像李勉这样的人学习,做一个临财不苟得的人。如此方能做到,一生该坚持的都坚持,一生该摒弃的都摒弃,做最本真的自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