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更要有格调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穷人更要有格调

南怀瑾先生说:“世上贫病交迫的人太多了,凡‘穷’一定会‘愁’,穷加上愁就构成穷困潦倒。自己只准有一个字,绝不许同时拥有两个字。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要想心理上不再添愁,这个修养就相当高了。”

确实,诚如孔子所言:“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对此,南先生还指出,“贫而无怨”的“贫”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穷,不得志也是穷;没有知识的人看到有知识的人,就觉得有知识的人富有;“财”也不只是财产,有很多人是知识的贫穷。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穷都包括在内。

而之于贫,南先生又说: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教人要做到“安贫乐道”。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原则。但是要做到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

的确如此,每个人都希望过上衣食无忧、富足的生活。而当真正面对贫困的时候,若是我们能如南先生所说,穷归穷,绝不愁,那么贫困在我们眼前也就算不得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心理上看轻穷困。而在现实中,纵然我们会因一时的穷困,而顿生许多烦恼,但是,若是我们能在心理上看轻它,并且寻求可靠的解决方式,那穷困也不过是一时的困扰罢了。

人生路上,在贫困面前,我们应该有“贫而不忧”、“贫而无怨”的心境,如此一来,才不会为金钱所累,才不会拜倒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而最主要的是,在贫困面前若能不忧不惧,且不怨,便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气节,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一个目标坚定的人。

而这又诚如南先生所言,太不容易。确实,这是人生难以达到的境界。

对南先生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事实上,南先生年轻的时候,生活也甚为清贫,甚至穷到了不能养家糊口的地步。

比如在台湾期间,当时南先生携全家大小住在台南的一个陋巷中,因为与朋友合资做生意失败,导致血本无归,一家人的生计顿时陷入困境。

纵然当时的条件很艰苦,赚钱养家是南先生迫在眉睫的事,但是南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愁眉不展,更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相反,他依然每天满面春风,对学问的热情与执著丝毫不减。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贫而无怨”、“贫而不忧”、“安贫乐道”的例子。正因为如此,所以南先生能坚持对学问的追求,并且最终在学问上有所建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穷人的格调——“贫而无怨”、“贫而不忧”、“安贫乐道”,甚至能苦中作乐。

而论及因“贫而无怨”、“贫而不忧”、“安贫乐道”而维护自己的气节这一问题,中国古人树立了绝好的榜样。而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东晋的陶渊明

据《宋书》本传记载: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巡查,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县吏交代陶渊明说:你去接见督邮的时候,要束好衣带,戴上官帽,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息了一声,回答说:“我不愿为了一个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而向督邮这样的官吏卑躬屈膝。”说完,当天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众所周知,陶渊明之所以出仕,也是迫于生计。但是,这次辞官之后,陶渊明就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其原因我们在他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中可见一斑:“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对于当时的陶渊明来说,就算是一个只有五斗米俸禄的官职,也能为他解生计之忧,但是,陶渊明始终能够“安贫乐道”,不因穷困而放弃自己的气节,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若不然,他就得违背自己的原则与方向,以与当时的政治相融洽,甚至与同僚同流合污。而陶渊明自始至终,都未因贫困而“为五斗米折腰”,没有卑躬屈膝屈迎、攀附权贵。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君子固穷,但穷也要有自己的格调。不能因为穷而放下自己的气节,不能因为受穷而奴颜婢膝,也不能因为受穷而捆绑自己的心灵。所以南先生建议我们,要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现实生活中,不论处于怎样的穷困之中,我们都要做一个有格调的人。穷人要有穷人的格调,人穷志不穷,人穷气不短。要相信,这样的人,要有所成就,是指日可待的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