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当属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这一流派的名称,产生于六十年代中期,当时,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弗里德曼将十二个作家的作品收编成集,定名“黑色幽默”。后来,这一提法逐渐被社会所接受,成了这个文学流派的正式名称。“黑色幽默”一旦在美国文坛崛起,发展很快,盛期却不长,六十年代中、后期达到全盛,至七十年代高潮已过,但仍不断有新作问世。某些西方文学评论家认为,“‘黑色幽默’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小说唯一的或重大的发展。”一般公认的“黑色幽默”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冯尼格特的《猫的摇篮》(1963)、《胜利的早餐》(1973),品欣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和巴思的《烟草经纪人》等。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辛辣的幽默存在于自马克·吐温始的美国文学传统中。然而,传统的幽默伴随着生活的情趣,“黑色幽默”则在笑声中表现出令人震惊的绝望、恐惧和冷漠。产生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六十年代美国动荡和一系列矛盾的总爆发,改变了相当一部分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他们对自己在这个混乱社会的处境既不满,又无奈;既愤怒,又冷漠,“黑色幽默”这种特殊的艺术类型,正适宜于表现他们对人和整个生活的极端悲观主义的理解。因此,就美学形式而言,“黑色幽默”属于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黑色幽默”作品通常表现的是存在主义的主题。这一流派的小说家,无一不把生活理解为一种荒谬可怕的喜剧,在创作中把荒唐、梦魇般的事实,阴沉、绝望的情绪,玩世不恭的戏谑和愤世嫉俗的嘲讽相交杂揉,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自我的孤寂无依,痛苦万状,表现环境与个人的互不协调。他们尤其重视把这种不协调放在由各种独特的艺术手段组成的哈哈镜前,加以放大、扭曲、延伸,让丑恶和荒诞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使人震惊,惶惑。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借用战争这个巨大而混乱的舞台,展示了一个由各种怪癖人物所组成的疯狂世界,以此表现美国社会官僚统治的专横和小人物处境的可悲。作品的题目,正是那个控制社会,捉弄人的神秘力量的象征;冯尼格特的《猫的摇篮》,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关于世界上的一切都由谎言支撑的主观感受;巴思的《烟草经纪人》,则以一连串苦味的笑料,取笑人能认识世界的“当代神话”。“黑色幽默”作家对当代美国社会的这种特殊反映,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但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往往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意义。在艺术上,“黑色幽默”作家并不完全一致,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他们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其可笑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看法;情节结构上多采取“反小说”形式,把片断的现实和荒诞的幻想,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相结合;时序颠倒,层次重叠;并运用漫画似的夸张和体系庞杂,意象奇特的比喻,显示出极尽讥讽、自嘲、阴沉、冷隽的语言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