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的“七”和“八”是什么意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乱七八糟”的“七”和“八”是什么意思

“乱七八糟”是一个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成语,我们从字面上就很容易明白它的意思,是指毫无秩序和没有条理,乱糟糟的状态。

但是,“乱七八糟”里面的“七”和“八”指的是什么呢?追本溯源,“乱七八糟”源于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大事件——“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西汉初年,刘邦为了让皇权更加稳固,铲除了异姓诸侯王,同时又不顾一切地分封同宗诸侯。但结果适得其反。到汉景帝时,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受到诸王势力的严重威胁,其中齐、楚、吴三封国将近占了一半的天下。于是景帝听从大夫晁错的意见,采取“削藩”政策。此举让各诸侯王感到害怕,他们决定采取联合一致的态度来对抗中央。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戌,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胶西王刘卬,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僻光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七国之乱”。

“八糟”则来源于晋朝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把皇室子弟封为诸侯王。等到晋武帝驾崩之后,由于即位的惠帝昏庸无能,所以司马炎的妻子贾后与辅政的外戚杨骏两人之间开始争权夺利。公元291年,杨骏被贾后设计杀死,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的开始。接着惠帝被废,再复位,后又被俘,直到永熙元年(306年)被毒死,怀帝即位,这场政治动乱才算结束。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颙、东海王越等八个诸侯王都先后参与了动乱,共历时十六年。

“乱七八糟”这个成语便是由这两个故事组合而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