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诗歌的一种。古时的词是根据词调的要求填写配合音乐以歌唱的,所以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而词则是这种诗体的后起的简称。词有许多别名,如诗余、长短句等。词分小令和慢词(长调)。
关于词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词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是适应歌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南朝梁代沈约、萧衍等所写的《江南弄》已具有词的刍形。至唐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胡乐(西域音乐)的传入,曲调也随之增多,并在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丰富了民间原有的乐曲。这一切,为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早的词是从民间产生的,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有一百六十多首,绝大多数是民间词。较著名的敦煌曲子词有《望江南》(“莫攀我”)、《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等,反映妓女的屈辱不幸或歌吟忠贞不渝的爱情。敦煌曲子词大多产生于唐玄宗至五代时期。这些词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语言清新,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厚,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盛唐以后,产生了文人词,较早学习民间词的形式而写词的作家有李白、韦应物、白居易、王建、刘禹锡、张志和等。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长相思》(“汴水流”),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刘禹锡的《竹枝》(“山桃红花满上头”),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都是优秀作品。其中,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词不仅数量较多,艺术上也已成熟,已具有了后世词作的格调。在这些作家的影响和带动下,至晚唐五代,文人依曲填词已蔚成风气,词这种艺术形式又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温庭筠、李煜等写词的名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