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德国古典美学》
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著。1980年6月出版。德国古典美学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以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一个唯心主义美学流派。它继承、批判、改造和发展了西方以往的美学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本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尤其深刻地领会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有关论述,运用历史主义和具体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对这一美学流派作了深入的分析评述,从对该流派的总体认识,到对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发表了有创建的观点,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作者首先注重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整体把握,既把它视作西方美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又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德国古典美学产生和形成的阶级基础、社会基础,论及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既向往变革、不满现实,但又害怕人民、仇视革命转而向贵族阶级妥协,逃向纯思辨的理论领域的软弱性,造成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作者揭示了德国古典美学理论的本质特征以及决定这种本质特征的社会历史原因。
在此基础上,作者注重从西方美学思想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在联系性上去把握德国古典美学。他缜密地追溯了德国古典美学的思想渊源,探讨了它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美学、英国经验派美学和德国理性派美学的关系,阐明了德国古典美学之所以能够总结以往资产阶级美学的成就,形成庞大体系的另一重要原因。作者还评定了该流派所占有的历史地位,对其能把辩证法全面地引进美学研究领域, 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来源之一等重要意义,作出了公允的评论。
该书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注重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综合性把握。作者能紧密结合西方哲学史和文艺史考察该流派思想理论的哲学渊源和现实依据,使立论具有坚实而丰富的材料基础。
上述研究方法和特点,贯穿在书中对德国古典美学六名主要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评析中。在对集哲学家、美学家于一身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研究中,作者简要介绍其生平、著作,分析了他们的美学与其哲学体系的关系,探寻了他们的美学出发点,对他们的美学既作了总体勾勒,又指出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归纳得扼要明晰,重点突出,论述上精当透彻,富有说服力。如对康德,作者就从集中体现康德美学思想的《判断力批判》入手,分别剖析了其“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等主要理论,肯定了其中的合理性与有启发性的方面,同时也深入批判了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形式主义及调和折衷、自相矛盾的糟粕部分,从整体上对康德美学作了富有新意的简要总结。对黑格尔,作者在揭示其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与其辩证方法之间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一方面揭示了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唯心主义实质和妥协性,一方面也肯定了黑格尔自觉地把辩证法运用到哲学与美学中,使之达到了当时资产阶级学术水平的顶峰这一历史功绩。作者抓住黑格尔所提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核心命题。
深入评析了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以及各门艺术的体系等一整套美学观点,并作了辩证的、概括的总结。其中多有富于启发性的理论见解。
本书对于兼艺术家、美学家于一身的歌德、席勒,则偏重于从其艺术美学理论方面予以评述。首先,作者从德国古典美学的历史联系性角度出发,认定了他们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席勒的美学可以说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一个转折点,而歌德则在这个转折点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着重探讨了歌德关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这一极有影响的观点,肯定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现实主义艺术观,以及他在文艺真实性问题上的卓越见解。在评价席勒美学时,作者以《审美教育书简》和《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这两部最著名的著作为根据,对席勒的“游戏冲动”说、美的特征论、审美教育主张,以及关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与联系等一系列重要的代表性观点,作了恰当的分析论断。
全书的最后部分设有“对于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专论,探讨了资产阶级右翼、左翼对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批判,并重点论及了马克思主义对该流派的基本态度,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是如何加以批判、改造的。本书学术性强,资料丰富,引证翔实,达到了对西方美学遗产批判地加以继承的目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