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合作。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7月,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人民寄以希望的两个政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确定了联合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孙中山于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国民党改组,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成立。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李维汉、夏曦、于树德等出席了大会。李大钊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宣言、组织章程、组织宣传、组织党务等审查委员会工作,对大会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三民主义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实行三大革命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为两党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即共同纲领)。这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大会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选举出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国民党的组织系统从中央到地方都实行代表大会和执行委员会制,同时规定以孙中山为总理,总理为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从此,中国国民党由松懈的资产阶级政党改组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即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两党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之后又组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和各界参加的国民会议运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大革命,打败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事实证明,国共合作是革命事业前进的客观需要,它对当时的国民革命和两党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中外反动派对国共两党联盟的破坏,由于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不巩固、成分复杂、政见分歧,统一战线内部不断发生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1923年11月邓泽如等上书反对国民党改组,被孙中山驳回;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冯自由派反对“跨党”,会上被否决,会后另立党部,被开除出党;1924年夏邓泽如等反对“党中有党”,矛头指向共产党,被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驳斥;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斗争日益尖锐,11月出现西山会议派反对三大政策另立中央的分裂活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批驳西山会议派,对其成员分别进行了组织处理,但提高了蒋介石的地位;1925年出现戴季陶主义,被批判;1926年蒋介石于3月20日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15日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此两事件旨在排斥共产党,夺取军权和党权。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右倾错误,妥协退让,使蒋介石的阴谋一步步得逞。1927年1月迁都之争,虽然打破了蒋介石迁都南昌的企图,将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并采取削减蒋介石权力、反对军事独裁的措施,但对蒋介石已不发生约束作用。蒋介石军权在握,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不久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进行“清党”、“分共”,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国共合作破裂,革命成果丧失,历史出现大倒退。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可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