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任昭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贾玉民 【本书体例】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督学、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平生精研经籍,学识广博,主编有《经籍籑诂》,著有《揅经室集》。

任昭才,鄞(yīn寅)人,善泅海。余抚浙治水师时,募用之。昭才入海底,能数时之久,行数十里之远。尝言海水十余丈以上,有浪撼人,再下则水不动,湛然而明,冬日甚温。海底之沙,平静无淤。亦无他异,浙海有珊瑚,但不若南海之坚,在海底视之,甚鲜,采之出水,则嫩萎无色。鱼不一类,过泅者之旁,不相骇而去。惟大鱼能吞人,当避之。大鱼之来,其呼吸动及数里之水,水动知有大鱼来矣,宜急避之。

余所获安南大铜炮重二千余斤,甚精壮,甚爱重之。兵船载炮,尝遭飓沉于温州三盘海底,深二十丈不可起,余命昭才往图之。昭才用八船分为二番:一番四船,空其中;一番四船,满载碎石。自引八巨绳入海底,系沉船之四隅,以四绳末系四石船为一番。系既定,乃掇其石入第二番之空船。是石船变为空船,浮起者数尺矣。复以二番四绳之末系二番之石船,系既定,复掇石入第一番空船,是浮起者又数尺矣。如此数十番,数日之久,船与炮毕升于水面矣。

余命昭才入水师食兵饷,擢为武弁,以病卒于官。

(选自《揅经室集三集》卷二)

任昭才,浙江鄞县人,善于在大海游泳。我任浙江巡抚时训练水兵,招募任用了他。他潜入海底能坚持几个时辰,游几十里远。他说海水上层的十多丈,有浪冲击人;再往下深处海水就平稳不动了。清湛透光,冬天也很温暖。海底的沙子平而洁静,没有淤泥。也没有其他特别珍异之物,浙江一带的海底有珊瑚,但不如南海珊瑚坚硬,在海底看还很新鲜,但出了水就枯萎无色了。有各类的鱼,从人旁边游过去,也不知道害怕而逃。只有大鱼能吃人,应当躲避。大鱼来时,它的呼吸能激荡几里远的海水,所以水动的时候,就知道有大鱼来了,应该迅速避开它。

我剿灭海盗时曾得到一尊安南(今越南)大铜炮,重二千多斤,造得十分精致雄壮,我十分喜欢它。但运炮船遇到了飓风,沉到了温州三盘海底。这里水深二十丈,打捞不上来,于是让任昭才去设法。昭才用八条船分成二拨:一拨四条船,什么也不装;另一拨四条船,装满碎石。他自己牵着八根大粗绳潜入海底,分别系住沉船的四角,再把其中的四根绳头系到四条石船上。都系好之后,就把碎石由石船装入第二拨的空船中,这样石船就变成了空船,带着沉船往上浮起了几尺。接着把另外四个绳头系到第二拨的石船上,系牢后,再把石头倒入第一拨的空船中,这样又浮起了几尺。照这样倒了几十次,费了几天功夫,沉船带炮都浮到了水面上。

于是我令昭才入了水兵队伍,拿兵的薪饷,并提拔为军官,后来他病死在军中。

这是一则关于智能者的故事。

历代都有关于能工巧匠的传说,但关于潜水、打捞海底沉船的还是第一次。

这故事发生在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即1800年前后。也就是说在近二百年前,中国还没有现代潜水设备的情况下,却出了任昭才这样的卓越潜水员,且能巧妙打捞沉船,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读了任昭才的故事,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

全文前半讲述任昭才的“善泅海”,不仅交待了他能在水底“数时之久”,而且以任昭才对海底的描绘,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奇丽的世界,更证明了他“善泅海”的不虚,也为后边所写的打捞沉船予埋下伏笔。

后半写打捞炮船,又展示了任昭才不仅善泅海,更具有聪颖过人的一面。嘉庆五年(1800),阮元组织浙江各军剿灭横行于东海的各帮海盗,其中也有“安南夷寇”,缴获了大量武器,其中就有文中写的安南大铜炮。打捞炮船这个过程很复杂,然而在这里正显示了作者笔力的雄健。他有条不紊,层次清晰,语气从容地一层层交待得明明白白,使读者如亲历其景,目睹着任昭才如何把八只船分成两拨,如何潜入海底,一根根地系好巨绳,又如何令人把石头由第一拨船上倒入第二拨的空船,使沉船逐渐上浮,又如何更番轮换,终于使炮船浮出了水面。全文没有任何夸饰,语言简劲朴实而确当,是其突出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