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学趋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学趋势

在美学比较发展的历史时代中,美学理论的发展常常形成为一代基本趋势。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在现代西方的许多国家,在当代的中国,都可以看到一种带有思潮走向的趋势特点。它常常表现为对于新的美学范畴的开拓,新的美学体系的追求,新的美学方法的运用,新的美学流派的形成,如此等等,蔚成大观,显示了特有的历史局面。

中国当代美学在八十年代前半期,也以开放体系的趋势,形成了明显的特点,这大体上可以看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交叉学科在美学领域中大量出现,开阔了美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和规范区域。

每门学科都是某种信息流的活动系统。社会对这学科的要求,其他学科对它的影响,是这学科信息流的输入。一门学科的信息流(包括三个要素:科学事实、理论、方法)的输出和输入相互作用,就产生了交叉学科的三种类型。美学也有这三种类型的交叉学科。第一种,边缘型交叉学科,是一门学科的信息流作用于另一门学科的对象,例如“生物化学”,用化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组成的信息流,作用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又反馈于化学。以美学领域说, “文艺美学”就是文艺学和美学两门学科双边相交的边缘性学科,是用美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组成的信息流,作用于文艺学中有关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等研究对象,又反馈于美学。第二种,综合型交叉学科,是两门以上学科作用于同一个研究对象。例如“环境科学”,以生态学和地球化学为主要基础理论,利用物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技术,对环境作系统的综合研究。以美学领域说,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去研究环境美及其审美规律的环境美学,就是综合型学科。第三种,横向型交叉学科,是一门学科的信息流作用于多门系科,例如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作用于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美学领域说,系统论美学、信息论美学都是这种横向性交叉学科。

二、新的研究方法被引入美学领域,对于启发建立美学新观念、新学科有重要意义。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美学得到了很多可贵的启发。人们日益认识到,美也是一种信息,应充分重视在审美活动中的传送与反馈,具体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就要充分重视根据人民的审美要求,对文艺创作的反馈、控制和调节文艺创作,使审美流程系统得到和谐统一。美学吸取系统论等新方法的成果,也已成为当前美学发展中不可遏制的新趋势,美学家不仅重视“系统论”等“老三论”,而且也已重视“耗散结构论”等“新三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学方法日新月异,又出现了“新三论”区别于“老三论”。 “老三论” (SCI),它是指本世纪四十年代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老三论”是适应新时代社会要求产生的,它使人们从经验决策上升到科学决策,依靠很多学科的最新成就,综合地处理问题,能用最短时间,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处理复杂庞大的现代科技问题。

“新三论” (DSC)是指本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 “耗散结构论”是在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科学假说,说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临界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可能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即耗散结构。 “协同论”研究和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系统元素间的合作效应,不同系统从无序、不稳定走向有序、稳定的相似特征;它把耗散结构论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推广到平衡态的封闭系统。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发展了系统论,又依靠“突变论”完成定量研究,“突变论”是用拓扑学、奇点等数学理论,研究自然界各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的突变现象,它也推动了系统论的发展。

“新三论”主要运用于数学模型,用变量描述系统的状态。用数学方程去刻划变量之间的联系,用递推公式去反应系统的动态变化,找出影响系统状态变化发展的因素,作为杠杆,发挥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引导系统向人们要求的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这些新理论对我们的美学也有很重要的启发。我们的审美感知的心理结构也是很多子系统组成的有复杂的变量的大系统,审美对象的美,也是处于社会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处于动态变化运动过程中的信息;它们都处于无序、不稳定和有序、稳定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变化状态中。应该怎样用变量去描述审美系统的状态,找出影响审美系统状态变化发展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导和控制审美系统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很值得探索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新问题,就有必要开阔眼界,向现代科学技术的“老三论”和“新三论”学习,探索如何把它们应用于美学,推动和促进我们美学界已经出现的这种新趋势。

三、美学研究面向实际生活,拓宽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增强了美学的生命力。

美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造成了很多支派美学。如商品广告美学、技术美学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很多美学问题,现在也进入应用美学的研究领域。人民的审美观念有了新的变化。 “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用的讲高档,住的讲装潢”,已成为一部分人的新追求。现在,看不起这种研究而采取不屑态度的人也随着思维观念的变革而减少了。没有多维型思维,也不可能理解、总结、指导当代人民多维的审美观念。很多青年的生活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他们既要祖国富强,造福全人类,又要建立个人事业成就;他们生活兴趣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多彩的,既要学习、工作,又要娱乐、体育、交友、观赏,等等。

四、美学面向多种学派,博采各家之长,在百家争鸣的自由讨论中推动美学研究。

在几年的争论研讨中,许多参与者都认识到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共同发展美学理论。可喜的是,近些年来,美学界已出现了这种新的趋势,不同观点、方法的同时并存,不影响同志间相互友好、善意探讨的关系,真正出现了为着共同的事业相互切磋、共同探求真理的气氛。

美学发展面向多种学派的新趋势,还表现为我们对于某些流行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新的讨论。这倒不是因为流行的某些学派观点缺点最多;相反,是因为这些学派观点有正确因素,接受的人较多,因此,很自然地要受到重视和注意,很自然地要更多地被大家研究是否有新的不妥之处,这是为一浪接一浪地推进美学事业所必需的。例如,对于当前流行的“美的定义”: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探讨,对于“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等问题的再探讨,就出现了美学不定于一尊,而面向多学派的新趋势。

面向多学派的新趋势,还表现为我们近年来比较重视了解当代西方流派,很多同志翻译出了这些流派的原著,介绍了这些流派。我们开始转变闭关自守、闭目塞听的倾向,同时也注意防止盲目崇拜、机械照搬的倾向,而能有分析有区别地借鉴和吸收其可取之处,批判其错误之处。对于中国古代美学遗产,也开始认真学习、整理和总结,不是盲目照搬,也不是粗暴否定。

五、 “自上而下”的哲学研究与“自下而上”的经验研究相结合,同时并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自从费希纳提出,要舍弃“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采取“自下而上”的总结实验方法,很多西方美学家趋向于研究审美经验的特点和规律。他们认为对“美的本质”这类哲学性问题的研究,没有意义,无法作出定义,得不出结论,还不如面对审美实际活动作研究,可以有切实的内容,并可行之有效。但是,实际上,他们自己仍然无法回避对“美的本质”这类哲学性问题的回答,只是他们的回答并不建基于对这些问题的科学研究,而是建基于他们对某些审美经验的主观看法。取消主义者自己也不可能彻底取消对美学中哲学问题的研究,只是方法和观点不同而已。同时,在中国、苏联和西方各国中,也仍然继续着对“美的本质”等问题“自上而下”的哲学研究,这种研究既要总结传统的思辨研究的成果,也要总结实验的成果,而且日益重视两者的结合,同时并进。

在西方现代主张“自下而上”总结经验的美学中,又有两类:一类着重以经验科学的方法解决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等艺术问题,被概括称为“科学美学”。例如,格式塔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用心理学理论解释美学问题。表现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派,把美看作心理研究对象,认为美不是客体属性;只要人采取审美态度,任何对象都可以是美的;审美态度决定对象是否美。这一类“科学美学”对于某一些审美经验和心理规律的研究是有成效的,有一些独到见解是有价值的,但它们对很多重要的美学问题没有研究和回答,因此,它们研究中有价值的部分只是对美学作了局部的贡献。

另一类是着重以哲学分析方法解决与审美判断有关的语言、意义等逻辑概念问题,被概括称为“分析美学”。例如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类感情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分析美学,认为哲学难题是对语言使用的多义性和柔顺性缺乏敏感而产生的,美与艺术都是形容词,开放性概念,没有确定含义,因此,无法下定义;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也无法解释;不能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这一类“分析美学”对于研究艺术和审美活动中某些现象有启发意义,但把艺术和审美归结

为语义问题,甚至主张取消美和艺术,则反映出西方某些美学研究陷入困境,要寻求新出路的趋势。中国美学界已出现认识到“自上而下”的哲学研究与“自下而上”的经验研究不可偏废,必须同时并进,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实际必须提升到理论的新趋势。

六、微观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与宏观审美活动的广远意义相结合,使美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美学界不少人已经注意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一切心理归结为先天的无意识性本能的暗中支配,把艺术和审美也归结为被压抑的性本能的表现(化装的满足),是错误的,但它扩大了心理学,也扩大了美学的研究领域,对一向被人忽视的深层心理活动,作了深层的研究分析,采用了“自由联想法”,对审美学是有积极意义的。容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有神秘费解之处,夸大了生物遗传作用,有缺陷,但研究社会历史心理的积淀现象,对于研究审美意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启发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把神经系统的感觉组织作用归结为与经验知识无关的先验机能,是错误的,但它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并引用“场”、 “向量分析”、 “张力系统”等概念,说明需要与心理状态的关系,心理现象的组织作用,结合和分离的作用,似动现象,完形趋向律,美感心理的力、方向、强度和样式,在思维中顿悟的作用,审美主体与客体间的“异质同形”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很多生动实例都是对审美学的积极贡献。此外,还有瑞恰兹区分了语言的四种用法;茵加登区分了文学作品内在构成有词语、意群、系统方向、客体所体现的世界等四个基本层次;苏珊·朗格区分了符号和记号、信号,在符号中又区分了表象符号和推理符号,都是对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作了微观的研究。中国美学界在讨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十分重视人类如何在社会历史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审美感官的审美能力,按美的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宏观研究,从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历史长河中去研究审美活动的特点、实质及其广远的重大意义,与上述微观研究正好可以起互补的作用。两相结合,使美学呈现出向深广发展的美好前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