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重要著作之一,全名是《新工具或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是他未完成的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原文是拉丁文,1620年10月以《新工具》为名单独出版。全书共两卷,第一卷包括130条格言,主要阐述他的哲学基本思想;第二卷包括52条格言,主要阐述他的归纳法。

作者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言人,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他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特别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最为重要。他在书的开头明确指出,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就在于为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然提供新的认识工具。而在着手新的工作之前,必须清除各种错误观念。作者把这些错误观念划分为四种“假相”:第一种叫“种族假相”,是指人在认识自然时,不是“以宇宙为尺度”,而是把人类天生的本性加到自然事物中去,歪曲了事物的性质;第二种叫“洞穴假相”,是指每个人因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形成的偏见;第三种叫“市场假相”,是指人们在相互交际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不适当的语言以及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错误;第四种是“剧场假相”,是指人们盲目信仰权威、教条、传统哲学体系而造成的偏见。作者批判四种“假相”,矛头是对准经院哲学的。在他看来,经院哲学脱离实际,进行空洞烦琐的抽象思辨,因而不能提供任何知识,是“不生育的修道尼姑”,是完全没有力量的。

作者认为,要克服四种假相,获得正确有用的知识,首先要服从自然,做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在作者看来,人们所能了解的,就是对自然过程所见到的。感觉是完全可靠的,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但是感觉本身是个别的、零散的,必须经过理性的加工,才能形成科学的知识。怎样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呢?作者认为应该运用归纳法,即以实际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解剖和比较,“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他给归纳法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第二步,运用三表整理材料,“同表”登记一切正面材料,“异表”登记一切反面材料,“差异表”登记程度不同的材料;第三步,对三类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无关的和非本质的东西排除掉,最后达到肯定的知识。作者还运用这个归纳法研究热现象,提出了热的形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的正确结论。

书中不仅提出了归纳法,而且否认了演绎法。它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别:第一,目的不同。演绎法的目的在于争辩,以便在争辩中制胜对方,它的结论没有任何效用;而归纳法的目的在于发明,以便在行动中支配自然。第二,论证方法不同。演绎法用的是脱离自然的三段论法;而归纳法则是接近自然,把关于自然的感觉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第三,研究的起点不同。演绎法用其他原理为起点;而归纳法则以观察和实验为起点。在这里,作者从批判经院哲学出发,进一步批判了经院哲学所运用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作者之所以将本书取名为《新工具》,其目的正是要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相对立。在这里,作者没能很好地区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与经院哲学对它的歪曲运用,“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抓住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僵死的东西,而不是活生生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6页)作者在批判经院哲学的同时进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是具有片面性的。

作者在书中除了重点阐述他的方法论思想之外,还阐述了他的本体论思想。他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它是永恒的,无论什么样的外力作用“都不能使极小的物质部分归于无物,任何小的物质部分,终究是存在的,终究要占空间”。(《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62页)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十九种形态。物质运动的规律就是“形式”。作者还在另外的意义上对“形式”作了规定。他在书中写道:世界万物是由“真正分子”即光、重量和热等简单性质组成,简单性质数量很多,是不变的,在种类上也是有限的。简单性质内部存在着“形式”作为它的本质规定,这种“形式”就是在事物内部把简单性质组织起来的“潜伏的结构”、“潜伏的过程”。作者认为,认识事物的目的,主要的不在于掌握事物的简单性质,而在于掌握事物的“形式”,即“物质的结构和变化,以及简单的作用和作用或运动的规律”。一旦达到了对“形式”的把握,在思维方面就能得到真理,在实验方面就能得到自由。这正是归纳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