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瓜里尼
瓜里尼 (BattisaGuarini,1538—1612)意大利戏剧作家。曾写悲喜混合剧《牧羊人裴多》,因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遭致保守的批评家们的反对,遂发表《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要》一文,全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他首先说明悲喜剧混合是完全可能的,不论现实生活中还是艺术中,这种混合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马和驴的结合产生第三种动物骡,寡头政治与群众政体结合产生共和政体,绘画是各种颜色的混合,音乐是全音与半音以及半音和半音以下的混合……世间既然存在这么多混合现象,为什么戏剧就不可以混合呢?
其次他论述了混合戏剧产生的效果。单纯悲剧可能使人陷于过分的忧伤,单纯的喜剧可能使人放肆,二者结合,既无流血与死亡的痛苦,也不致于放肆到失去应有的教养,因此它是一种形式和结构都顶好的诗。瓜里尼认为,这种戏剧会有广大的观众群,它投合了各种性情,各种兴趣,各种年龄的人,是单纯的悲剧和单纯的喜剧所做不到的。当时艺术实践表明,这种戏剧形式已经为一些戏剧作家所采用了,莎士比亚、维伽都创造过这种新型的诗剧。
瓜里尼关于悲喜剧混合的理论,打破了长时期戏剧类型和人物类型的严格界限,开拓了戏剧新的领域,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效果。传统的戏剧理论,悲剧的主角只能是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喜剧的主角只能是普通的百姓或坏人,这种清规戒律大大影响了戏剧的发展。瓜里尼的主张和一些剧作家的实践,打破了这种僵局,这对欧洲文学艺术和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个不小的贡献,它也给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博马舍、莱辛所倡导的“严肃喜剧”和“严肃戏剧”开辟了道路。
此外,瓜里尼还十分强调艺术的虚构,反对中世纪将“败俗”的罪名强加给虚构上。他认为诗中悲惨的和邪恶的因素本来是虚构的,观众不至于把它们信以为真, 他说: “我们所批评的是艺术家,不是道德家。”瓜里尼的本意是要指出虚构与现实生活的分别。反对从狭隘的道德观点来衡量文艺。这种观点也见于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谈中,反映了当时文艺理论中一种带有思潮性的观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