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398—445)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浙川),家居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范宁,作《春秋谷梁传集解》,父范泰,长于经学,善为文,在东晋末和南朝刘宋朝任官。范晔生下后,过继给伯父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览经史,善文章,通音律。宋文帝时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与其弟刘义康矛盾很深,范晔系刘义康旧属,被认作是刘义康一派。元嘉二十二年(445),刘义康记室参军谢综(范晔外甥)与其朋友孔熙先谋立刘义康为帝,事败,牵连到范晔,被捕入狱,这一年末便以谋反罪被杀,年仅四十八岁。关于范晔谋反事,学者有争论,清人王鸣盛、陈澧都认为范晔被杀是“千古之至冤”,已故史学家束世澂根据范晔与刘义康的关系及范晔自己的话,临刑神色不变,谈笑自如等材料,认为“谋立义康实是企图‘拔乱反正’”肯定范晔谋反是事实,并认为有进步意义。近年来,仍有学者撰文讨论,所以谋反一案,仍有争议。《后汉书》是东汉一代的纪传体史书,从光武帝记到汉献帝,共一百九十五年史事。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为范晔所作。八志三十卷,为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志所补。今天所看到的《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应是范晔、司马彪两人的成果。范晔作《后汉书》时,距东汉之亡已二百余年,其见闻传说已不可求,但是也正因为相隔二百余年之久,恩怨都尽,各种文字史料纷纷问世,又为《后汉书》史料来源带来许多便利。魏晋以来修东汉一朝史书成风,这些史书都成了范晔修《后汉书》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以下诸家:1、刘珍、李尤等《东观汉纪》,2、谢承《后汉书》,3、华峤《后汉书》,4、谢沈《后汉书》,5、袁山松《后汉书》,6、薛莹《后汉纪》,7、张璠《后汉纪》,8、袁宏《后汉纪》,9、司马彪《续汉书》,10、张莹《后汉南记》,11、袁晔《献帝春秋》12、刘芳《汉灵、献二帝纪》,13、乐资《山阳公载记》,14、王粲《汉末英雄记》,15、侯瑾《汉皇德记》、《汉献帝起居注》,16、刘义庆《后汉书》,17、孔衍《后汉尚书》、《后汉春秋》,18、张温《后汉尚书》。范晔《后汉书》一出,诸家后汉书便逐渐亡佚了。从体例上看《后汉书》只有本纪、列传、志,而无表。南宋初熊方补《后汉书年表》十卷,所补材料,大多从《后汉书》中出。《后汉书》在编纂方法上比《史记》《汉书》又有许多创新。首先,在编纂方法上改外戚传为皇后纪,这是因为东汉和帝以后,有六个太后临朝听政,《后汉书》这种改变正是适合东汉一代的实际情况,对掌权的外戚,如窦宪、邓骘、梁冀、何进等则另有专传。其次,增加了七种类传,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这些新增的类传也是依据东汉社会中新事物而增加的,党锢、宦者反映东汉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特点,文苑论文学之士,独行和逸民,前者反映没有政治势力的知识分子极力挤入仕途所做的耸人听闻的事迹,后者则是脱离现实清高隐居式的人物,列女一传始于西汉刘向,范晔是继刘向列女传后第一个在纪传体史书中为妇女列传,后代史书往往把列女改成烈女,其思想比范晔就低下了,方术事涉神仙怪异,似无价值可谈,但其中也仍然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在史学思想上,《后汉书》也有可称道的方面:首先,范晔十分重视行文结构的安排和锤词炼句,他对自己的著作很自信,自称《后汉书》“体大而思精”“天下之奇作”。其次,《后汉书》在“论”赞”中纵横驰骋,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贵德义,抑势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褒党锢则推崇李杜,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推尊独行”这些思想不仅通过体例的创新可以得到反映,更主要在“论”“序”直接表现出来。其次,在一些地方能直书其事,如:《三国志》记曹操称“天子以公领冀州牧”“以公为丞相”,《后汉书》改为“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后汉书》也象其它许多封建史书一样,有着许多本身的缺点,如:范晔虽然基本上是无神论者但《后汉书》中常常见到他对符瑞、气运、期数、阴德等迷信大加记载,把医学家华佗与方术士并列;再如:对黄巾起义这样的大事件不单独列传,而是附于镇压黄巾起义的刽子手皇甫嵩传中。《后汉书》的注本出现较早,司马彪《续汉书》就加了小注,今本以“本注”标之,刘昭为《后汉书》补入“八志”后,对全书作了注解,现在只能看到刘昭对“八志”所作的注解。《后汉书》最主要的注本是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注,此注出自众手,成书甚速,不仅训释音义、名物制度,偶有对原著错误加以订正者,凡这样地方都标以“臣贤按”三字,亦有标出范书所根据的原文,李贤注本还曾将几篇较大的纪、传分为上下,而成一百卷。北宋仁宗时将刘昭注与李贤注合而为一,分题二人之名,是为后世流传本。清人惠栋作《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晚清王先谦作《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