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文学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庄子对文学艺术的看法,见于《庄子》。庄子的文学思想,是老子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老子(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提倡“无为”,主张“绝圣弃智”,鼓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见《老子》)。而庄子对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学术,包括文学艺术,所持的否定态度,比起老子来,表述得就更为具体和彻底。

他在《庄子·胠箧》中认为,圣人和他所提倡的仁义礼乐,就是大盗兴起的根源;主张毁灭仁义及一切文化和器械,包括珠玉、符玺、斗称、竽瑟、钩绳、规矩、文章、五采等,使人们回复到原始状态中去。他在其它一些篇章,如《骈拇》、《马蹄》、《天地》等篇中,也都表现出类似的看法。从庄子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智慧、文采、音乐、美术工艺等均持否定的态度。基于这样的看法,他对文献典籍和言辞,也持同样的态度。他在《天道》中认为,圣人之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认为事象的实际和事物的道理不可言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从而在道理上否定了书籍和言辞具有表达人们思想和理论认识的作用。但是庄子的写作实践表明,他自己的人生感受和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正是通过他的言辞和他所采用的种种写作技巧明白清楚地表达出来。他的理论观点与他的写作实践相矛盾。

庄子还有一些关于任乎自然,精通技艺,达于神妙境界的意见。不过庄子这方面的看法,不是有意识地针对文学艺术问题而发的,而是他在谈及人生感受和某些哲学问题时表述出来的。他通过一些寓言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对后代的文学理论很有影响。如《轮扁斫轮》(《天道》),写一个斫轮的老匠人轮扁,同桓公的谈话,说到他的斫削车轮的纯熟技巧,“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庄子以此对桓公说明,“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指圣人之书),古人之糟魄已夫。”但是他在这里却讲了技艺能够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妙境界。这一类内容的故事,还有“庖丁解牛”、“痀偻承蜩”、“吕梁丈夫”等。庄子用这些故事,阐明只有任乎自然,驾驭“道”,才能达到神化自如的境界。而这些故事在客观上还说明不断实践,专心致志,掌握规律,对于精通技艺的重要。庄子这方面的看法,给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以启发。如魏曹丕《典论·论文》,在谈到文气时,强调气的“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西晋陆机《文赋》中,谈及文章的写作时说,有先辈的作品作榜样,可以就近取法,“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其他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构思的微妙,韩愈《答李翊书》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专心从事写作的问题,也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一些影响。

庄子还有关于文章浪漫主义风格的阐述。他在《庄子·天下》中说,他的文章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放任而不拘执,不持一端之见。说由于社会动乱和政治混浊,他不能讲严正的话,而只能用无心之言来推演,引用为人们所重之言使人觉得真实,运用寓言来推广道理。并且说他的书虽然奇特,却能婉转述理;他的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蔚为奇观。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的论述。这些看法同他的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如想象丰富,使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进行说理,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语言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情况相符。致使他的理论观点成为他的创作实践的总结,极具特色,而不可多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