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772—842

【介绍】: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初为太子校书,累迁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前后二十余年,始入朝作客郎中。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工诗文,与柳宗元交往甚密,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其诗今存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如《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表现对当政者的极端蔑视,显示自己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飞鸢操》、《聚蚊谣》等,借助咏物,揭露黑暗丑恶的现实,讽刺蝇营狗苟的群丑。笔锋犀利,雄浑爽朗。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诉说自己不幸遭贬,感情亦颇为深沉。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被人视为含有新陈代谢的哲理,故常为引用。此外,他的怀古诗也很著名,《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感慨历代兴亡,世事变迁,流露出对当时王朝衰微的哀叹,寓意深远,沉郁苍凉。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最大。其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刘禹锡的赋今存11篇,其中《山阳城赋》是写重大的政治、历史问题的。然他的多数赋是从个人的升沉哀乐着想而拓展开去。如《砥石赋》、《问大钧赋》等。刘赋的一个较普遍的缺点,即说理成分过多,时伤浅露。但也有精警之作,如《秋声赋》、《谪九年赋》。《秋声赋》是为和李德裕而作,李的原作有悲秋叹老之意,故前面亦就此着笔,但作者却用“异宋玉之悲秋”二句兜转过来,指出李的悲秋感与宋玉、潘岳根本不同,实际是说,人应该为建立功名而爱惜时光,这就把原作的思想境界提高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